羅坤蘭+吳晶琳
[摘要]時代進步,未成年人犯罪的方式多種多樣,為了減少未成年人的犯罪頻率,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犯罪干預。做好未成年人犯罪干預,不僅能減少他們的犯罪率,而且社會治安也能夠得到提高。如何做好未成年人的犯罪干預,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學校管理、社會風氣、新聞媒體四種方式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干預。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犯罪預防;家庭教育;學校管理;社會風氣
1引言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近日完成了《2013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現(xiàn)象顯著,未成年人犯罪時的年齡以14歲、15歲、16歲的居多,其中14歲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明顯上升;除傳統(tǒng)罪名外,未成年人犯罪還出現(xiàn)了新的罪名。例如,危險駕駛罪,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強迫勞動罪等。報告還顯示未成年犯的居住地區(qū)主要在農村。因此需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預防,以降低未成年犯罪率,從而改善社會治安。
2相關概念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干預措施介入的時間點一直是中外學者關于犯罪預防的理解與認識難以達成一致的焦點。因此,犯罪預防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犯罪預防不僅包括各種針對誘發(fā)犯罪發(fā)生的原因和條件而進行的事前干預措施,而且將犯罪發(fā)生后以刑罰運用為中心的、防止再次犯罪的事后制裁手段,也納入犯罪預防的范疇。1989年,法國司法部代表團在里斯本召開的國際犯罪預防大會上提交的報告中表示,除各種旨在阻止犯罪行為發(fā)生的事前干預手段外,還將再犯預防及對刑事犯罪受害人的賠償等列入預防之列。我國有學者認為,犯罪預防就是在研究犯罪原因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技術等多種手段,各部門、各單位共同配合,努力消除和減弱各種誘發(fā)犯罪的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從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控制和減少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狹義的犯罪預防僅指在犯罪之前,為防止犯罪發(fā)生而主動采取的措施,不包括犯罪發(fā)生后刑罰手段的運用。我國有學者認為,犯罪預防是指以消除或限制誘發(fā)犯罪的環(huán)境因素或實施犯罪的機會為目的的各種措施和活動的總稱。在避免或減少犯罪的措施或行為中,只有在犯罪發(fā)生之前采取的,才能稱為預防性措施或行為,而不能是之后。犯罪預防主要采取的是狹義概念。
3犯罪預防措施
近幾年,我國學者提出了不少關于未成年犯罪的預防措施,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引導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遵守行為規(guī)范,不給社會制造麻煩。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靈的腐蝕劑,在其影響下成長的孩子從小不懂得給別人帶來麻煩和傷害別人的痛苦,他們只知道那是自己該擁有的,不能站在他人立場想問題,不能包容別人的缺點,以自我為中心,形成自私的性格,在社會上不能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因此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進而影響心理健康而容易走上犯罪或自殘的道路。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不能溺愛和嬌寵孩子。必要時讓孩子受受挫折,培養(yǎng)他們心理的耐受能力。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是農村的孩子,未成年犯居住在農村的占有一半以上。
農村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導致了他們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農村大多數的未成年人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都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打工賺錢養(yǎng)家,而他們只能和爺爺奶奶在家里面,有的甚至就是獨自一個人在家,由于沒人管所以他們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覺得對就去做,覺得不對就不去做。他們的認知是有限的,有時他們覺得對的東西往往就是錯誤的,所以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家庭教育里面應該多重視對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不能過度溺愛孩子也不能像留守兒童一樣不去管孩子。應該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自覺遵守法律的習慣。
3.2學校管理
學校是孩子學習培養(yǎng)科學文化和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老師的知識素養(yǎng)是很重要的。一所好的學校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文化,而且能夠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記得有句名言叫“做事先做人”,這意味著,要想做好事,我們須先學會做人,只有懂得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現(xiàn)在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是看中學生的成績而不注重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導致孩子畢業(yè)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學校不應該是授予學生“魚”,而是該授予學生“漁”。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文化,而且也能夠體驗生活,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實踐所學得的知識,學生能夠體會勞動后收獲的喜悅,擁有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成就感。另外,學校還應舉行關于違法犯罪的講座,讓學生知道哪些是違法行為及犯罪后的后果。學校是教育孩子的大本營,孩子除了在家庭接受家庭教育,在學校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是最多的。學校對未成年人的品德塑造是至關重要的。在學校要不斷通過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法來讓未成年人知道法律的重要性,通過學校老師的教育讓學生知道法律的威嚴。從道德層面上來說,學校可以給未成年孩子專門開展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相關課程,讓他們能夠發(fā)自內心地去不違法,從而從根本上減少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的出現(xiàn)。
3.3社會風氣
社會上盛行的諸多不良風氣讓很多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例如如今的人們都很拜金,為了錢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有的未成年人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會為了錢誤入搶劫的歧途。如今的人也變得更加的懶惰,追求享受,在心智尚未發(fā)育成熟的未成年人中更容易因為一些社會上的所謂的捷徑所坑害,最后走向犯罪。在未成年人的犯罪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社會上的一些錯誤的導向而導致的,很多負面的社會導向容易導致未成年人去模仿學習。從而導致未成年人不能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價值觀、人生觀,必然導致他們走向違規(guī)甚至是犯罪的道路。如今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情況不容樂觀。1997年到2007年,未成年犯罪總數增至300%。
因此,社會因素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為了將未成年人的犯罪總數減少,我們需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要通過媒體不斷地給社會輸送正能量。讓未成年人能夠得到正確的引導。對一些充滿暴力色彩的影視作品我們應該要注意區(qū)分人群來觀看。應該刪除掉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影視作品中的暴力部分的內容,“喜羊羊與灰太狼”是大家都熟知的一部深受兒童喜歡的動畫片,其中有不少烤羊的情節(jié)出現(xiàn),曾有未成年人就會去模仿學習烤羊:拿他們的小伙伴當羊去“烤全羊”。所以要減少未成年犯,要不斷地去抓社會風氣,可以通過媒體來傳播好的社會風氣。只有社會風氣正了,我們的未成年人才能夠得到正確的引導,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才能減少未成年犯罪的出現(xiàn)。
3.4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如今的社會是互聯(lián)網的社會,由于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不同的文化會碰撞在一起。外來文化中會帶有很多的犯罪色彩,從而導致了未成年人會有犯罪的沖動情緒,如今的媒體把大多的時間和空間用來宣傳哪個明星有錢,哪個明星出軌了,哪個明星吸毒等之類的。那些把這些明星視為榜樣的未成年人就會去模仿、去學習這些明星炫富,看見別人戴金耳環(huán)金項鏈就去搶劫,看著明星吸毒,一些未成年人也會去模仿吸毒。新聞媒體和社會因素影響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為新聞媒體和社會因素對未成年人的導向作用。所以為了減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積極向上,宣傳正能量的媒體平臺,給未成年人樹立真正的好榜樣。
4結論
如今,未成年犯罪呈日益增多的趨勢,為了不斷減少未成年人的犯罪,為祖國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的棟梁之才,應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來加強對未成年犯罪的干預:
(1)加強家庭教育。父母要多關愛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要溺愛,讓他們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2)加強學校管理。學校是除了家庭教育外教育未成年人的大本營,在學校要多開展對未成年人的法律與道德教育,讓每一個未成年人都能夠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真正的不違法。
(3)改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對未成年人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在我們的社會上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只有這樣我們的未成年人才能夠有正確的導向,才會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4)改進新聞媒體。如今是互聯(lián)網的時代,我們應該要發(fā)布積極向上的,充滿正能量的信息,不發(fā)布具有暴力傾向、奢侈浪費等相關的信息,讓未成年人能夠找到正確的人生定位、價值定位,只有通過新聞媒體宣傳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未成年人才走向正確的道路不去違法犯罪。
筆者相信通過以上四點的努力,未成年的犯罪率會不斷地減少。
參考文獻:
[1]路騎,董澤史,姚東,胡發(fā)清.2013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上)[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3):29-42.
[2]王賀麗.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與預防[J].都市家教,2015(1):190-191.
[3]張旭.犯罪學要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姚兵.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策略研究[J].教育保護,2015:95-103.
[5]張遠煌.犯罪學原理[J].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43-444.
[6]劉琛.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J].青春歲月,2015(2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