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國強
[摘要]文章從審計風險含義及其特征入手,從外部環境和審計自身兩個方面審計風險的因素,最后提出有效防范和控制國家審計風險應采取的對策,促使審計機關及其從業人員樹立審計風險觀念,建立健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提高審計質量,避免審計失敗。
[關鍵詞]審計風險;財務;賬戶基礎
1審計風險含義及其特征
審計風險一般是指,財務報告本身存在錯報,但受業務復雜程度、內部控制制度、審計方案、審計成本、審計經驗等多種因素影響,審計人員未能發現財務報告中存在的錯誤和舞弊,造成審計評價和意見不恰當甚至不正確的可能性。審計風險包括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
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審計是建立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評價基礎之上的,審計過程乃至審計意見的形成與表述都受眾多復雜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審計人員不可能發現財務報告中所有的錯誤和舞弊,所以審計風險始終存在。
2財務欺詐將會大大增加審計風險
財務資料不真實、虛假信息會使審計風險擴大。審計評價必須建立在真實、完整的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基礎上,審計意見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并以相關財務數據為依托。虛假資料直接影響審計評價公允性,甚至造成判斷錯誤,由此產生的審計報告不能真實評價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以及資產、負債、損益狀況。
單位自身具有檢查發現交易記錄是否存在錯誤的內在要求。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如果內部控制設計良好并得到執行,就能有效阻止差錯產生或檢測差錯所在,從而將各類差錯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對于非故意錯誤更是如此。也就是說,因為工作疏忽而導致財務報告存在非故意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較小。
3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
3.1外部環境影響
(1)被審計單位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不完善或存在缺陷。被審計單位治理結構是否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直接關系到審計風險。以企業為例,公司治理結構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通過競爭市場所實施的間接控制,即外部治理機制,其中包括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經理市場等;二是為實行事前監督而設計的直接控制,即內部治理機制,通常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班子構成。
(2)市場環境多變性和經濟活動復雜性。市場環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會對審計風險產生重要影響。隨著經濟體制和技術經濟環境的變革,企業組織也不斷變化調整,其間會發生大量企業改制、兼并、重組等行為,企業形態和構成不斷變化,其中運作也日趨復雜,審計人員對其情況難以全面了解和評價,獲得正確結論的難度加大,造成審計風險擴大。
3.2審計自身因素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自身原因造成的審計風險。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工作不慎,行為不當引發的審計風險。
(1)審計人員在職培訓不足,業務知識及專業水平不能勝任業務發展的需要,是形成審計風險的內在原因。一方面,審計人員專業技能不足及實務經驗、風險意識欠缺,使其難以做出適當的專業判斷,從而不能把握審計風險。另一方面,審計人員違背審計職業道德,未能遵守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的要求,更是審計之大忌。
(2)現行審計模式存在缺陷。賬戶基礎審計模式與制度基礎審計模式關注的重點是差錯風險,對欺詐風險、財務危機或經營失敗風險則關注較少;而現行審計模式還是建立在賬戶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之上的,防范和控制因財務危機、經營失敗和財務欺詐而導致審計風險的系統體系還未建立。
4防范控制審計風險的策略和措施
如何更好地履行國家審計職責以避免審計失敗是國家審計機關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
4.1防范審計風險的基本要求
(1)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審計隊伍素質的高低是防范審計風險的關鍵。審計人員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審計工作質量。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法制建設還不完善,審計所處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環境的發展,審計對象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審計難度和風險有攀升的趨勢。這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精通財務會計知識,還要掌握經濟管理、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審計質量水平,才能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
(2)強化審計風險意識,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重視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是保障審計質量,維護審計聲譽,促進審計事業的需要。如果因為忽視審計風險而導致審計失敗,不能及時揭露重大違法違紀,甚至不能對事關被審計單位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機發出警示,以及因為審計行為不當引發行政復議和訴訟,不僅會造成不良后果,而且會損害審計形象,危及審計事業發展。實踐證明,只有牢固樹立風險觀念,恪守應有的謹慎與合理的懷疑,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審計風險,防止審計失敗。
(3)全面審計,突出重點,注意發現大案要案線索。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階段,法規不健全、不完善,政府機構改革和改革不到位,行之有效的內部治理機構遠未建立,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和被侵吞現象仍大量存在。國家審計有責任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完整,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注意發現大案要案線索將是國家審計的一項重要任務。
(4)恪守審計權限,堅持依法審計原則。作為一種公務活動,國家審計不能違反法律規定。審計機關依照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權限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如,在沒有政府授權或者委托情況下,審計機關不能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在實施審計過程中,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要嚴格執行審計程序,做到程序不違法。如,按照《審計法》規定,審計機關要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將審計通知書送達被審計單位;再如,審計組審計報告報送審計機關前,要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
4.2建立健全全面審計質量控制制度
審計機關應當合理制定以下兩個層次的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一是審計工作的全面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至少應當包括:①審計紀律;②專業勝任能力;③工作委派;④督導;⑤對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二是各審計項目的質量控制程序。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中,負直接責任的審計組長應當執行全面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中適用于審計項目的質量控制程序;督導人員應當考慮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對其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復核的方式及程度。
4.3審計實施中的審計風險控制
(1)各級審計機關在制訂計劃安排項目任務和要求時,盡量合理安排,使審計監督與宏觀決策和政府中心工作相一致。
(2)做好審前調查工作,掌握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一般需要了解,所有者及其構成;組織結構;生產、業務流程;經營管理情況;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財務報告編報環境;運用的法規等。做好審前調查,可以使審計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
(3)在制定審計方案時,要預測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因素,以及防范控制措施。如,考慮審計組成員時要避免在特定領域出現“外行審計內行”的情形。
4.4關注重大財務欺詐
財務欺詐作為舞弊的主要形式,導致財務報告不實反映,對財務報告用戶產生巨大危害。審計人員有責任制定審計計劃并實施適當的審計程序,以合理確定財務報告是否存在由財務欺詐導致的重大錯報。當存在重大財務欺詐,而審計之后未能發現,就會造成審計失敗。
為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審計人員應當掌握財務欺詐特征及其手法。如,欺詐動機(或壓力)和機會,表現形態,涉及的范圍及領域,欺詐時段和常用手法,掩飾和隱藏的手段,反審計措施等內容。這樣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揭穿財務欺詐。
參考文獻:
[1]張偉.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J].致富時代,2011(4).
[2]瞿君民.企業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與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11(18).
[3]馬玲.淺議審計風險及防范問題[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