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慧+祝旭東
[摘要]目的:探究新形勢下醫學生醫德教育培養問題。方法:搜集相關關鍵點文獻,得出結論。結果:醫學生醫德現狀令人擔憂,并且新形勢下決定著更深刻的醫德教育,要求相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結論:課堂教學中要逐漸滲透醫德教育,并且要在實踐中體驗醫德教育成果。醫德教育是塑造醫學生優秀品質的靈魂工程,做好醫德教育與培養工作,不僅會提高學生的醫德素質與修養,同時今后會為醫療行業注入新鮮血液,推動國家醫改任務順利進行。
[關鍵詞]醫學生;醫德教育;道德;課堂教學
1引言
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貫穿于醫療衛生行業各級各類醫務人員的職業生涯中??梢娽t德教育是一項從事醫療行業人士均應接受的教育,不僅是已在職人員,更應該從學醫伊始便注重醫德的培養。我國政府1988年制定頒布了《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作為全國醫務工作者的行為準則。[1]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新醫改對于倫理問題較原文件可謂是空前增加。[2]在新形勢下,各級部門都在全力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大力開展醫德教育,以校級部門為例,我國高校普遍開展了思想品德課程,從而不斷提高醫學生的道德素質。醫學生作為未來國家醫療行業的人才,在校期間就必須學習醫德知識,配合醫德教育實踐,從中培養良好的素養,為今后真正走上崗位打下堅實基礎。綜上所述,當今社會對于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因此醫德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基礎有必要大力重視起來,醫學生有義務進行系統的醫德教育。我們必須引起醫德教育在學校和學生兩方面的重視,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帶動。
2新形勢下需要更加深刻的醫德教育
醫術學習是高校教育活動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其學習成果與學生在個人成長,知識積累,醫學實踐以及日后從事職業均有著直接的聯系。其中醫德教育在醫學院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醫學生培養有利于我國醫學事業改革發展,同樣,重視醫德教育必然是醫學生全面培養的重要環節。醫療衛生行為是一個對外展示行業服務文明和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窗口,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同時也是新時期矛盾多發的問題所在,可見新形勢下民眾普遍要求醫務工作者擁有更高的醫療行為規范。這就要求醫學生在校期間就要提高自己的醫學修養,重視醫德教育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有利因素,把嚴謹的態度始終作為學習和實踐的核心,擔負起救死扶傷的高尚職責。
2.1強化道德教育,提高醫學生醫德境界
高校醫德教育應始終圍繞社會主義建設和共產主義理想,貫穿整個教育過程,防止醫德教育與當代社會大環境出現偏差。積極樹立以為患者服務為宗旨的思想核心,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程加大對醫學生的道德拉力。通過思政課程,學生了解國家最新社會形勢、基本國情,逐步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影響未來的就業觀。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道德的本質以及規律,有助于醫學生提高對醫德的認識,加深對醫德教育的理解,堅定醫德信念,逐漸形成良好的醫德品質。醫德教育可以滲透到專業課程學習中,特別是臨床課程教學,強化醫德意識,在專業知識中體會其中蘊含的道德思想。
2.2抓好理想在教育中的崇高性,提高學生醫德情感如果醫學生確定了崇高的理想,那么學生定會用嚴格的要求去自覺探索學習,從而產生巨大的道德力量,時刻激勵學生在學習工作中遵守道德規范,想著崇高理想而奮斗。高校在抓好教師授課情況的同時,鼓勵學生找尋目標,加強自我教育。同學們在做好自我教育的同時,校園學風建設得到提升,激發更多學生學好醫學知識。醫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可以校園文化作為載體,這需要學院方面加大校園環境建設,從建筑到花草,為師生營造一個優雅整潔的校園,打造文明環境。
2.3加強醫德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推進劑
高等學校的醫德教育對于醫務界的品質道德提高起著主導作用。學校教育好與否關系著學校是否能為社會醫療單位輸送更多合格優質的醫學人才,這是當今國家醫療服務行業的大事,關系著國民健康素質是否能夠提高。只有在國民健康素質提高的基礎上,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相符合。黨的基本路線中在教育方面提出要是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這樣的人才是符合新形勢下我國基本國情的,有利與社會更快更好發展。
3提高醫德教育水平的幾點建議
3.1課堂教學中逐漸滲透醫德教育
高校開展思想品德課程與馬列課程中,把醫德教育緊密貼合于兩課教育教學活動中去,使學生在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等理論的基礎上,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解,增強學生思維活性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于社會不良現象的抵制。此外,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活動中,把理論知識與醫學專業特點相結合,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同學們上課積極性,把社會問題放到課堂上,結合實際講理論有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醫德教育授課主體為老師,那么課堂上老師們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素質與責任心在課程傳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關系到學生是在什么環境下進行醫德教育,甚至影響到醫德教育的傳承。因此,高校開設醫德教育課程的同時,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樣重要,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鄧小平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盵3]可見,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責任意識同樣是高校增強醫德教育的關鍵。利用榜樣教育方式,可以鼓勵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以老師為模范,以德育德,優秀的老師才會教育出優秀的學生。
3.2在實踐中體驗醫德教育成果
醫德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過實踐學生能夠直觀和真實地體驗醫德教育感受。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為學生創造實踐條件。實踐中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感,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有益于學生對人民群眾健康狀況和醫療服務條件等有一個主觀認識,更加堅定他們獻身醫學的信念。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做指導,傳授最直接的職業倫理精神示范工作,是見習生跟隨老師的腳步逐漸培養嚴謹工作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處理臨床道德悖論的能力。[2]同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新醫改的環境下,推動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活動,讓學生從中了解基層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親身體會患者的痛苦心理,從中樹立服務為本的價值觀。
總之,醫德教育是塑造醫學生優秀品質的靈魂工程,做好醫德教育與培養工作,不僅會提高學生的醫德素質與修養,同時今后會為醫療行業注入新鮮血液,推動國家醫改任務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曾俊,張炏。淺談新形勢下醫學生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圈,2007(24):180-181.
[2]伊記遠,李秋心,和清。新醫改視角下的醫學生醫德教育模式[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27-29.
[3]肖純凌。將醫德教育貫穿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J].遼寧教育研究,2008(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