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言+蔣欣余+陳鴻超+張昭+陳宗雪+陸旭冉

[摘要]進入大學后,老師和家長的約束強度下降,學生逃課現象明顯。鑒于醫學課程有較強的專業性,以及醫學生從業去向的重要性,關于醫學生“隱性逃課”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認知為出發點,通過調查分析逃課成因及后果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醫學生;“隱性逃課”;教學評估
1“隱性逃課” 含義及其特點
“隱性逃課”是指學生按時上課,但實質則“形在而神不在”,[1]思維卻沒有在課堂上,而是在做著與課堂內容無關的事。“隱性逃課”最明顯的特點是普遍性,幾乎每一個大學生都曾出現過此現象。[2]另一特點是隱蔽性,“隱性逃課”相對于“顯性逃課”難以被發現。這種現象對于醫學生來說后果是不容小覷的,醫學生是未來的醫生,擔負著守護人類健康的責任,應引起高度重視。
2“隱性逃課”現象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川北醫學院2011級—2014級四個年級的同學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0份,其中每個年級分發300份,最終回收的有效問卷為1086份,回收率為90.5%。
2.1受查對象的課堂參與度(結果均保留兩位小數)
3“隱性逃課”原因
“隱性逃課”原因應由學習的客觀環境和學生主觀認知兩個方面組成。
3.1客觀因素
教師方面 ——教學方式刻板內容陳舊。從問卷回收情況可見,受查對象“隱性逃課”最主要的原因有70.57%是教師授課方式無法激起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對“隱性逃課”的學生有76.18%采取只要不影響上課,彼此相安無事的態度。醫學學習內容繁雜,教學任務繁重,信息量大,上課進度快,教師與同學缺乏交流,同學接受起來較困難。還有醫學院校的授課教師大多是其附屬院校的醫生,缺乏專業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素質,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學校方面 ——近幾年醫學院校不斷擴招,學校原有資源不能滿足現有學校的規模。教學評估制度不夠完善,通過“點名”情況只能減少“顯性逃課”的發生,而對“隱性逃課”沒有效果。通過考試成績進行考核,使同學形成劃重點和考前突擊學習而平時不重視積累的風氣,促成了“隱性逃課”現象的形成。
3.2主觀因素
學生方面 ——從高中升入大學之后,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和父母老師的約束,出現“隱性逃課”的現象。所學基礎知識與臨床工作聯系不緊密,看不清方向。
4針對“隱性逃課”的建議
學校通過考試對教師以及同學進行教學評估。此種模式存在著很大弊端,所以本文將從教師、學校、學生三個方面給出建議。
4.1教師方面
4.1.1豐富教學手段
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注意教學技巧,配合臨床病案,帶動思考,激發探索精神。
4.1.2轉變教學模式
適當轉變“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選取一些特征性的內容讓同學上講臺去講課,調動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4.2學校方面
4.2.1改革教學評估制度
教學評估應該不僅是通過考試成績,還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讓同學認識到大學不是考試成績夠高、修滿學分就行,它還需要在這個自由包容的環境里學到真本事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4.2.2舉辦教師專業化培訓
教師對學生有著最重要的影響,教師素質至關重要。舉辦教師專業化培訓,給同學提供更好的專業知識以及工作生活上的指導。
4.2.3開展臨床見習
多給同學臨床見習的機會,“實踐出真知”,讓同學們認識到自己目前知識的欠缺。
4.3學生方面
4.3.1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端正態度,明確目標。課前多做預習,課后多做復習,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4.3.2參加臨床見習
多參加臨床見習,將基礎知識與臨床實例相結合,掌握好醫學三基——“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會正確處理醫患關系,亦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5結語
“隱性逃課”現象正在大學校園里風行,這會使醫學生浪費了大好時光而一無所獲;醫學院校教學質量下降,導致整個社會醫療水平下降。應該對“隱性逃課”引起足夠重視,從現象的本質認清問題、改變現狀。
參考文獻:
[1]盂亞茹.高校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大學生ICT素養和影響因素[J].外語電化教學,2009(6):30-34.
[2]程芳玲,楊百勤.大學生逃課現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04(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