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春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021-01
“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能力,使學校教育切實由‘應試型向‘素質型轉變,造就適應21世紀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人才”。這一提法不僅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我們指出了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和新目標。
數學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現代化人才的關鍵學科。數學素質不僅包含了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計算意識、計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意識形象等,還包括數學科學價值的認識。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素質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心環節。
一、充分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教育觀念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全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直接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創造型人才的轉變。即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而這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關于教育的較穩定的世界觀、教育目的和手段、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具有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占據主導著地位。當今世界是一個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知識經濟呼喚創新人才,“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人才出于實踐,人才出于環境,人才出于競爭”。未來社會各種競爭異常激烈,如果未來人沒有參與競爭的各種能力,終將被社會淘汰。素質教育就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培養,需要培養什么樣的素質就教什么,怎么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就怎么教,一切以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人格、創造性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素質教育的提出,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理論以及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二、正確處理為主關系
數學教學的素質教育必須富于知識、技能、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之中,突出三個為主原則。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的原則。
1、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和教育者。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組織者和領導著,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就必須做到“一鉆、兩精、三設計”。一鉆就是要鉆研,包括對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的學習和掌握,對教學大綱的把握及對教材透徹理解。兩精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要精雕細琢。三設計是指:一要精講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更優化;其次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二是要設計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問題的提出,既要科學,又要嚴謹,而且富有啟發性。三是要設計教學手段和方法,要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達到會學的最佳效果。
2、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內因。它決定了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可能與限度。教師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作用。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師為本,教師的地位是至尊至圣,學生是教師的附庸,沒有獨立性和主體性可言。要徹底革除傳統的課堂模式的這種弊端,必須自覺放棄教師的自我權威中心意識,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如拂春風,如淋春雨,心智得到開發,潛能得到挖掘,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
3、以練習為主。在教學過程中,要自始至終體現“練”。像講新課前的復習提問,在新課中的講練結合,課堂上的鞏固練習等,并且還要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的復習和練習。把及時復習、經常性練習、階段性復習和總復習結合起來,復習和練習要多樣、多變,尤其在練習題中要體現“巧、新”。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1、讓學生思考。實踐經驗表明,有提出有難度問題和講到難點、重點、關鍵時,應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這要比教師反復講解的效果好得多。當學生解題后,還要讓學生反思。例:“某制衣廠計劃五月份生產上衣12000件,結果上半月完成 ,下半月和上半月同樣多,這個月生產的上衣比原計劃多多少件?”好一部分學生列式為12000×(+)=14000(件)。解完后,讓學生反思:12000×(+)表示的意義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通過反思,學生才馬上發現錯誤的原因,馬上改正列式:12000×(+-1)=2400(件)。
2、學生探索。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反應,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潛在動力。因此,我們要千方百計地啟發、誘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借助興趣的動力,落實“樂學”的目標,變“負擔”為“樂趣”,化外在的“動機”為自覺的“追求”。教學時,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
3、學生動手。新大綱特別強調,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要求教學要通過操作、觀察,在感性的基礎上抽象、概或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類推,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要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通過自己擺弄和操作來獲取知識,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一個概念,一個公式,一道難題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來解決。在操作中思維,手腦并用,動思結合,讓學生表述操作過程,發揮學生思維。
總之,要轉變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抓住機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