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峰
摘 要:《第二二胡協奏曲一一追夢京華》是著名作曲家關乃忠的最新力作,是作曲家應中國交響樂團之約為二胡和交響樂隊而寫的一首協奏曲,樂曲全長31分鐘,分為四個樂章,表現了紫禁城四季分明的景致,表達出作曲家對老北京的那種思念情結。《追夢京華第三樂章一一金秋》的二胡所特有的技術——跳弓則是模仿了老北京曲藝單弦中伴奏樂器三弦的音響效果,以此展現給人們用新的作曲手法來奏出京味十足的樂曲。
關鍵詞:《金秋》的音樂風格;技術難點;技術與音樂風格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036-01
一、《金秋》的音樂風格
1、《追夢京華》原名為《追夢紫禁城》,該曲是二胡與交響樂隊的協奏,樂曲四個樂章各有特色:鬧春素材源自京韻大鼓,夏夜為京劇西皮,金秋則為老北京曲藝“單弦”,除夕為京劇二簧;《第三樂章——金秋》,素材為老北京曲藝單弦。金秋是最好的時節,因為它是豐收的象征。這一點對于北京也不例外。第三樂章,不似第一樂章的漫不經心,也不似第二樂章的靜靜安然,而是用快的節拍在跳躍、舞動。
全曲是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交響音樂的完美搭配,其中二胡拋棄以往一些作品中那些凄美的曲風,取而代之的竟是西方樂曲中的清新優美,皇家園林般的幽雅,卻又不失傳統中國紫禁城獨特的味道與特點。換句話說,就是京味十足。
2、強調《金秋》與其他樂曲的不同還有:(1)與京胡獨奏曲《夜深沉》、《長城隨想》的區別在于這兩首樂曲直接運用了京劇素材,是對京劇原汁原味的發展,而《金秋》則只是采用了京劇的素材,運用了京劇的調式、調性,通過譜面可以看到京劇的本質,并沒有完全繼承京劇中特有的滑、抹、閃、打這些技法;(2)《長城隨想》和《金秋》描述的北京完全不同,《長城隨想》蘊含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獨奏二胡深沉而又莊重地敘述旋律,《金秋》則是展現了北京紫禁城一年四季的秀麗景色,聽覺上《長城隨想》是感人的,《追夢京華》則是動人的。
二、《金秋》中的技術難點
1、跳弓以及它的訓練方法
四川高縣師范的劉志淵先生就是自然跳弓的開拓者之一,能有把握地演奏外弦的自然跳弓,這一成果對二胡演奏技術的發展是一個質的飛躍,將來的問題只是不斷地完善和提高,并使之上升為理論。跳弓的訓練:二胡的自然跳弓是受小提琴跳弓的啟迪而發展起來的,但比小提琴更加困難,二胡弓毛是夾在兩根相距不到一公分的琴弦中,弓子在撞擊琴弦時不能撞到另一根琴弦,給對弓毛振幅的控制帶來很高要求;二胡運弓和用力是平行于地面進行的,起跳困難且發音不結實,又由于二胡內外弦演奏方法區別很大,用力方向相反,給跳弓旳演奏帶來很大困難。自然跳弓是靠弓子本身所具有的固有頻率振動撞擊琴弦而發音。自然跳弓又細分為大跳弓和小跳弓兩種,二者演奏時弓毛和琴弦的磨擦點都稱為跳點,演奏小跳弓時靠手掌和手腕的力量來控制弓子使弓子撞擊到琴弦上,弓子越緊振動就越快,相對速度就越快,大跳弓演奏時靠小臂的左右擺動來奏出,弓子越長,振動就越慢,所以,在同一跳點上弓子越長、越重、越松跳弓就越慢,而弓子越短、越輕、越緊跳弓就越快。在經過實踐后我認為:《金秋》中的大跳弓并非完全無控制的跳弓,因為根據樂曲的表現內容所需就要求我們在演奏時特別注意技術與音樂的結合,所以大跳弓在曲中必需奏成有控制跳弓。其次,樂曲中所運用到的不只是大跳弓,小跳弓在段落連接和結尾處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了下一段落的速度,演奏的速度必須和某弓段的固有振動頻率同步,否則就不可能演奏出自然跳弓。
2、左手指力和快速換把的準確度
指力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下指要有力度,但這個力度是需要嚴格的訓練的,先把手指抬起,然后迅速落指,讓手指本身所具有的重量加上發力所擁有的力量,然后在速度的驅使下,點擊到琴弦上。我們在手指起落的過程中也要保持手指的軌跡,讓手指在固定的軌道里做起落運動,以保證快速換把中的音準。
3、顆粒性在樂曲中的重要性
右手運弓的擦弦點,二胡的運弓是在弓子做相對靜止的運動時所做的點與點的結合。這個點決定著音色的好壞,在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一致的條件下,點貼弦穩定且面積大,聲音好,點貼弦不穩定且弓毛沒能完全貼弦,聲音就差,也就是說只有每一個擦弦點都做到精致完美,出現的音色才會漂亮,最后要把左右手的點結合才能奏出顆粒性的快弓,但要想讓左右手充分地合在一起,就必須要先分開練,當左右手都能顆粒飽滿時再合到一起,從而讓音的質量更好。
三、技術難點在音樂中起到的作用
在音樂作品中,它往往根據樂曲的感情需要和風格特點來靈活掌握。要求將頓音處理得短促、輕巧、鏗鏘分明,就會使用“跳弓”,樂曲中快速部分多用大跳弓來完成。因為樂曲風格是老北京為素材京味兒十足的單弦音樂,以八角鼓和三弦作為伴奏樂器,想要奏出有顆粒性的,可以模仿鼓和三弦的音效的話,二胡技術里跳弓是最合適的;大跳弓的人為控制因素偏大,除了靠弓子的本身彈性以外,右手可以直接控制它的速度的快慢;部分小跳弓的運用是在段落銜接處,小跳弓則速度比較統一,右手控制較小,基本全靠弓子本有的彈性奏出,因為整體風格是在模仿單弦中的鼓和弦子的顆粒性,所以這樣的音效只有跳弓這一技術才能把它發揮得淋漓盡致。
四、結語
此樂曲中的技巧對今后練習其他樂曲的益處:(1)可以在今后練習快速樂曲或練習曲時更輕松地掌握快弓及跳弓的顆粒性以及左手按弦彈性;(2)在樂曲風格方面,讓我更詳細地認識了單弦音樂,接觸到了一種以老北京為題,但沒有原汁原味地運用京調風格,而且突出“單弦音樂調式調性的一種作曲風格和演奏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學軍、二胡跳弓初探[J]、劇作家,2008(1):136
[2] 李海浪、二胡自然跳弓探討[J]、音樂探索, 199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