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088-01
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才能切實有效地實現這個教學目的呢?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而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源泉來自學生活躍的思維,來自于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側砸、多層次的思維活動,即對各類事物、問題肯于積極探索,勇于發現事物.問題的內涵與外延,進而掌握其實質和規律,學生這種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思維活動即稱之為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不拘泥于一種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也不局限于人們既定的理解,其主要特點是求異求新。發散思維取決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與發展變化,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構成事物內在因素的多樣性及不斷地發展變化,決定了人們思維的多向性,決定了人們對事物、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思維方法。
中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思維正處于活躍期,對任何問題和事物都會產生好奇并不斷設疑,語文墩教師就應因勢利導,善于利用語文課中的知識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誘發學生徜徉在發散思維的海洋中,從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倘若只把學生局限于一種固定的“思維定勢”中,勢必使學生的學習心態受到壓抑,培養出的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書呆子。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發散思維已有明顯的發展,其主耍表現為不滿足于教師或書本上的一些常規見解,喜歡獨立探求和爭論各種事物現象的來龍去脈,敢于大膽地發表個人見解,樂于懷疑現有結論,喜好爭辯立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何抓住和利用這種可貴的學習心理,積極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激起他們創造性的思維,值得教師認真地探索與實踐。
一、激發式
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激發學生產生思維多向性的欲望,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好辦法。這就是說,要讓學生產生思維的多向性,首先要激發他們對事物及知識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自由奔放地進行思考,盡力擴展思路,展開想象與聯想的翅膀,形成自己特有的見解,達-芬奇的老師對達·芬奇說:即使是一個雞蛋,只要換一個角度看它,形狀就立即不同了。我國有句古語說得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都說明只要肯于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觀察、思考,就會得出多種多樣有理有據的結論。
發散思維激發式,關鍵是選好激發點,激起學生多向思維的欲望和興趣.愛因斯坦認為“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我在教學“項鏈”時,曾導引學生做過這樣一個練習,我對學生講:“莫泊桑以.項鏈”為小說的題目,該題目固然凝練、含蓄,但不能揭示主題,不能表明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觀威,如只看題目,難以引發閱讀的欲望。下面,請同學們為這篇小說重新擬一個內容明白、觀點明確的題口,讓讀者一看題目即知小說的內容梗概。”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通過對小說內容及人物思想表現的思慮通過對小說主題思想的挖掘,興致勃勃地擬出以下題目:“虛榮的代價一,“一個愛虛榮的少婦”,“可憐的路瓦載夫人”,“為了一條項鏈一,。美少婦與項鏈”,。都是項鏈惹的禍一……這些題目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或揭示了小說的主題,或概括了小說的基本內容。又如,講過《鴻門宴》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回答:“從本文看,項羽與劉邦誰是英雄?為什么?一問題一經提出,馬上激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有的說項羽是英雄,有的說劉邦是英雄,有的說項羽、劉邦都是英雄。各說各的理,備有各的據。認為項羽是英雄的說項羽襟懷坦蕩,講究仁義,光明磊落,而劉邦則是善搞權術騙局,慣弄陰謀伎倆的小人;認為劉邦足英雄的說劉邦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富有謀略,而項羽只是驕橫狂傲,無謀無略的一勇之夫;認為項羽、劉邦都足英雄的同學則分別講述了項羽、劉邦各自的優勢和長處。以上足以說明激發式對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足很起作用的。
二、設疑式
要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學生質疑答疑,使其思想積極活動起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這是因為“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動力,多疑善思才能發現問題,才會解決問題。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有了疑,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近而擦出新疑的認識火花,這樣學問才會多起來。教師要善于設疑,設疑可謂是誘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先行,也是一種重要手段。有人說“設疑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足見設疑的重要性。費爾巴哈曾說:“新知識是從懷疑中產生并與懷疑一道形成的”。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學生自覺學習與主動探究的生動體現,有了疑問,有了思考,才會有創新。教師應多設疑,讓學生廣泛深入地思索問題,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培養、提高色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些論述都充分說明設疑是開啟學生發散思維并使其主動靈活地學習,以致獲取學問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教學《連升三級》時提問,“文章用‘一群混蛋四個字作獨立行結束全文,一群混蛋,有哪些人?這樣的結尾與表達中心有什么關系?”同學們通過一器思索,各自闡發了自己的意見,有的說“一群混蛋”有張好古,一個目不識丁的狗少竟然中了進士,當了翰林,又因禍得福,連升三級;有的說“一
群混蛋”有兩個考官,他們攀權附貴,為狗少騰房,代答考卷,倒拜門生;有的說“一群混蛋”有文中的文武官員,他們巴結逢迎,還聯名上奏折保薦狗少:有的說魏忠賢是混蛋,專橫跋扈,腐敗不堪,為狗少趕考大開綠燈:有的說熹宗、崇楨兩代皇帝是混蛋,昏庸無能,竟然對吃喝嫖賭、為所欲為而于國事又無所作為的張好古加升三級……同學們在回答用“一群混蛋”四個字作獨立行結束全文的意義時,也說到了要害,綜合起來是這樣的結尾言簡意骸,點出了當時社會腐朽沒落、不可療救的本質,揭露了封建官員虛偽腐敗的丑相。同學們在回答教師的疑題時,其發散思維引發出來的上述一系列釋答均入理入情,令人信服。可見,教師善于設疑,導引同學發散思維,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新意識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