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將孩子們的生活與數學結合起來,能使數學教學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孩子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關鍵詞:學習數學;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課改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161-01
教育的最高要求應該使兒童具有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掌握復雜抽象概念的能力,智慧訓練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貯存記憶,是培養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僅僅是博學多才。我們應順應需要,使孩子習得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學會用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游戲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以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生活化的具有童趣的方式表現教育內容,使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活動中、游戲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
一、轉變觀念,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的內涵
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到處是數,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也到處充滿數學:早上按時上幼兒園(時間);來了幾個、缺席幾個孩子(數量、統計);玩什么樣的玩具(形狀)等等。在窗臺上的自然角中,孩子們把上面的東西分為:種植區、飼養區、果實區等;在觀察蔥、大蒜、小白菜等植物生長情況的同時,又在不經意中比較高低、長短。對此,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確立整合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生成問題中的求知解惑、學習及發展等需要,將相應的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較自然地與主題、與其他教學領域、與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
二、思維訓練著眼于生活
思維訓練著眼于生活,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于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做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可以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想:媽媽帶了16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參,準備給爺爺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65 元減去100 元),營業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3元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
三、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發現數學問題
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數學,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理解數學。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讓兩排學生站在講臺前,第一排10名,第二排12名,問一共有多少名?怎么列式?學生答:10+12=22(名),這時我再讓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學生交換位置,我還沒開口,學生馬上說12+10=22(名)。我又問,通過以上的活動,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說,兩排的學生交換位置,總人數不變;還有的學生說,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不難看出,恰到好處地將數學問題與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認同加法交換律。
四、模擬生活實際活動,解決數學問題
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教學“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聯系生活,就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溝通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實現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價值目標。
五、布置作業聯系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數學聯系要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使學生學用結合。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后,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并對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不僅如此,教學中教師還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體的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中,這樣做不僅鞏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又能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學習的實踐性。如在“認識鐘表”內容后,我們可以安排這樣一個實踐操作活動,自己設計一個較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并配上鐘表時刻說明和經過時間。這個內容對于一個小學二年級剛剛會認識時刻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如何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把知識化難為易呢?可設計以下幾個步驟:(1)自己初步擬訂作息時間稿;(2)小組交流,做好記錄;(3)修改自己的時間稿,制作一份完整的作息時間表;(4)推薦全班交流。這是一個綜合素質的考驗,另外充分發揮了小組協作的精神。
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