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勇林
摘 要:生成性教學即“課堂動態生成教學”,它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重要理念?深入探討語文教學中生成的問題,將大力推進語文教學的課堂實踐。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成性;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196-02
語文課堂應是靈動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應是一種動態的、多樣的課堂教學。師生共同在課堂中品味母語的優美,體悟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師激情昂揚,學生精神飽滿,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沒有一刻不在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完成學習,這樣的課堂活潑又充滿生機
一、基于預設的生成
對于十分復雜的教學活動而言,要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預則立,不預則廢”。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是順利落實學習目標的前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而怎樣生成和生成什么,這個朝向目標的路徑是預設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預設就是為了生成。教師根據文本和學生的特點,為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對具體的教學策略進行預設時,必須與文本、學生等進行深入縝密的先期對話,幾乎所有真正成功的課堂都是預約的精彩。
“約會精彩”,需要教師對教材、學生、文本以及課堂動態具有運籌帷幄的智慧——預設價值需求下的,學生喜歡的學習內容,生成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預設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形式,生成學生樂學愛學的心理氛圍;預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元化理解,生成個性化的體驗和生命發展的多樣性……
著名特級教師高林生在評價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執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時說:“孫老師的教學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一是孫老師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功底,認真研究、開掘文本的教育教學資源;二是認真研究了學生。以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教學的基點,積極引導學生‘發自己所未“發”,而且教前充分估計了學生經過努力可能達及的水準,使教學預設具有針對性,使教學過程具有實效性;三是創設了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了憑魚躍、任鳥飛的廣闊空間。”由此看來,基于預設的生成,正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所指,是成功課堂的本真追求。唯有運籌帷幄,才能成竹在胸,使課堂成為學生生命發展的激情廣場,詩意殿堂。
二、質疑中生成,創造精彩
質疑既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創新品質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課本、超越教師,標新立異甚至反常規地思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學《赤壁之戰》時,有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對故事有懷疑,整個故事過程有許多的破綻,只要出一個問題,歷史就要改寫,黃蓋有如此把握嗎?周瑜會輕易同意?”我及時地利用這一疑點上了一堂好課:
師:好,請同學們仔細想想,一般會露出哪些破綻?
生1:曹操接到黃蓋的信產生懷疑──黃蓋是真的投降嗎?
生2:曹操看到東南風很急,為什么想不到敵人用火攻呢?
生3:一旦看出黃蓋前來投降是假,曹操出兵怎么辦?……
師:這些問題提得好,請同學們讀書,從文中的語言來看,為什么這些假如結果都沒有發生?
以上教學片段,教師及時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集中力量攻破疑點。疑點解決了,整個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學生質疑是多角度的,隨著學生認識的不斷深化,他們的問題也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正是學生創造性的開始。學生提出問題就是新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能及時抓住,集中力量攻破疑點,我們的教學就會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創造精彩。
三、感悟中生成,體驗精彩
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體驗。
一位教師執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片段:
(播放億萬人民群眾在長安街上迎送總理靈車的實況錄像。)
(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那催人淚下的場面中去,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愛戴、懷念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師:你們剛才看到的就是當時的真實場面。同學們,假如你就是站在為總理送行隊伍里的紅領巾,當看到靈車載著總理的遺體漸漸遠去的時候,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
生:(含著熱淚,氣憤地)我會說,敬愛的周總理,聽說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們抓來,讓他們永遠跪倒在您的墓前。
……
這些都是學生在欣賞、感悟之后的感受,再現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誠懇的、感人的,更是課堂中寶貴的生成資源。因此,我們在教學生學習或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要努力去創設一個個充滿激情的情境,激發學生真實的情感,抓住學生感悟形成的生成資源,將語文教學帶入一個精彩的過程,使學生在體會文章語言美的同時,更受到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效果。
四、爭論中生成,引發精彩
語文課堂上的爭論,有其特殊的意義,即爭論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因此,教師在爭論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爭論能力,也就是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進行語文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
曾記得多年前我在教《麻雀》一課作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描述中,我們感到了母愛的偉大。”這時,有位男生舉手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母的還是公的。”我聽后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看來老師的概括不太準確,那怎樣說才確切呢?”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了,經過爭論,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這堂課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因為當時那樣做既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也激勵了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內化了文章的思想。語文教學不正需要這樣的教學行為嗎?
課堂是師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是豐富多彩的。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是師生生命經歷的重要場所,教師要樹立動態生成的正確態度,把握有利時機,為學生課堂生成制造一定的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的生命之液在生成的課程中自由游淌,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愿課堂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