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
摘 要:學生只有在充分的模仿、訓練中獲得足夠的基礎知識后才能進行有效的的探究,反之亦然。因此,在數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應重視自主、合作、探究、模仿。
關鍵詞:數學;探索;模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200-02
模仿、訓練式的學習一直是我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模仿、訓練在教學中體現為直接教學的方法。直接教學方法可使學生盡快地掌握數學事實、規則和技能。然而,這種學習方式尚有不少弊端存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動接受,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發揮; 2. 由于學習問題的解決常常是教師層層深入、一講到底,這使得學生學習、探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3. 教師教學是“等量、同速、同要求”的,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針對模仿、訓練式學習的諸多弊端及對學生的不利影響,《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課堂中間接教學的方法,教師運用這些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索與解決數學問題,教師的作用是盡可能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在數學課堂中,模仿、訓練式的學習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不可想象,如果沒有其中的一種方法,課堂教學會很好地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直接教學與間接教學兩類方法有機結合的過程。那么如何使模仿、訓練式的學習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有機結合呢?經過這一階段的教學,我發現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促進兩種學習方式的融合。
一、針對學生的需要的進行模仿、訓練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模仿、訓練”為主,由于教師不清楚學生的真正需要,在一些課堂中采取“滿堂灌”、“滿堂問”、“題海戰術”等教學行為,因此,“模仿、訓練”學習方法存在諸多弊端。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也要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特別是那些難度特別大的全新數學知識,單靠學生的探究有時是難以解決的?!白灾鳌⒑献?、探究”不是對“模仿、記憶”的替代,而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豐富和發展?!澳7?、訓練”是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基石,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需要展開“模仿、訓練”教學。例如,數學課堂中的講授要重點針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產生的困惑,練習要練在點子上,要堅決反對題海戰術。同時,模仿、訓練和教師的講授不一定要與被動學習畫上等號。教師要大力改善課堂講授、模仿、訓練方法的質量,讓老師和學生產生互動,讓學生主動接受數學知識,讓學生把數學訓練和數學理解有機結合起來。一句話,教師的指導要針對學生的需要,只有針對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與學生開展互動。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 是相對于被動學習而言的, 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狀態, 以充分尊重學生為前提,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給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要使學生自主學習,首先必須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有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 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 而是一種享受和一種愉快的體驗, 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我在進行“除法教學”時引入故事情境,故事大意是“一天,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去田里玩耍,忽然小白兔發現了一堆紅蘿卜(出示一堆紅蘿卜的情景圖),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準備把紅蘿卜分成幾堆,你想怎么來分?” 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恰到好處地把學生引入了誘人的知識境界,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欲望。其次,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引入新知。我的教學體會是在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最終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例如,我在教學完加減法后,讓同學們在生活中去運用加減法。有的同學去計算他和爸爸、媽媽年齡相加是多少歲?有的同學在超市購物時,幫助媽媽算賬。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不但使學生感到新穎、親切,對數學有了一種親切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
合作與交流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也是數學學習過程中應當提倡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方法。為了使合作學習有效,首先明確合作學習的切人點,不應是為了合作而合作,要建立在學生產生合作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在學生解決某個問題遇到障礙、苦思不得其解時, 教師才誘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合作過濫會忽視學生自主學習。其次,教師明確自己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合作學習前, 教師要協調好課堂教學中的各種關系, 創設合適的合作的情境, 把學生引向合作。在合作學習中, 教師不是局外人, 應當走進學生中去, 當學生探索未果或存有疑惑而百思不解的時候, 教師就應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可以采用模仿、訓練這種直接教學的方法,正面傳授學生解答問題需要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對問題認識的高度,也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某一小組中去, 在與學生處于平等位置的前提下, 提出自己的見解、觀點或解決問題的策略供小組討論、探索。
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方式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探究性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關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對所學的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研究和倡導小學生的 “探究性學習”,能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呢?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條件,留出教學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提供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學生不僅掌握知識、學會學習,更嘗到探究知識的樂趣。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主動探究風氣。教師要了解學情、關注學情,創設出使差異不同的學生有效參與教學活動的問題和情景。同時,教師應不斷給每一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分層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更強烈主動的探究知識欲望。此外,教師重視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著重對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進行指導。這種指導要求教師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運用自身的知識積累、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以點撥和啟發,即所謂的"點到為止",將思考和更多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解決。教師有意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使學生樂于質疑。
總之,聯合運用“自主、合作、探究”與“模仿、訓練”的學習方式,對于健康、和諧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是十分重要的。無論使用自主、合作、探究還是模仿、訓練的方法,教師都應該關注并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主體作用,避免學生被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