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璋
摘 要: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重中之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根本。語文教材所選課文都是些結構緊湊、層次清晰、語言優美、內容健康的精短美文,既有其寫法上的獨特之處,又蘊含著豐厚的做人處事哲學。強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學習方式,開闊視野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水平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215-01
初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那么,筆者該對初中閱讀的教學策略進行怎樣的探討呢?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興趣
在語文課上,一定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不要吝惜時間。要以學生的讀為本,著力點放在學生的讀上,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閱讀者、思索者、探究者。并且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大聲地朗讀,讀得盡興、讀得忘我。還可以組織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例如:默讀、精讀、泛讀、略讀和瀏覽等,全班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個別讀等,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傾聽文本本身發出的聲音,盡可能走進作者創作時的心聲,讀出作者的情感,并教會學生掌握不同文體不同文章的讀法,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比如:節奏、語速、停頓、輕重音、感情基調等。同時鼓勵學生有自己創造性的讀。做到這些,學生課內閱讀的習慣慢慢就培養起來了。
二、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因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所以,教師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會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使學生感覺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就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閱讀的人文性和功利性定位,決定學生的閱讀不能局限于教科書的范圍,只有以其為源,漫游書海,開拓學生的閱讀面,縱覽課內外的健康書籍,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三、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教學也越來越多的在教學中得到應用,它不僅能夠讓學生愛上學習、創新學習,而且在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合理利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特點,不僅表現形式多元化,而且通俗易懂,在課堂上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能夠真正的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在教學《水滸傳》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一下關于《水滸傳》的人物簡介,時代背景等,還可以播放一些有關的影視作品片段,讓學生能對《水滸傳》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而且視頻更生動、更直接,能夠很快的就抓住學生的眼球,讓他們迅速的進入到教學的情境中來,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的質量。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的運用大大的促進了教學的進程,也使學生更容易去理解課文中的意境,使教學更加容易化。
四、改變閱讀評價方式
由于學生都很在意教師的評價。教師在授課時一貫采用簡單的評價用法,這樣做老師確實是在鼓勵學生,但也就顯露出老師本身對問題的研究不夠深入,學生會認為老師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學生厭倦這樣的課,認為是流于形式。因此,教師要努力引進積極的評價機制,對學生閱讀水平的評價要避免單一化,而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1)自我評價法。這是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水平進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對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避免學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評法。這是鼓勵學生對同伴在閱讀教學中的行為、態度和學習狀況發表意見,培養學生初步的民主批評和自我批評意識的評價方法。(3)成果展覽法。這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每個學生以各種形式,如展現閱讀經驗、申述對某一作品的評價等,從而體驗成就感的評價方法。在閱讀作品過程中,承認發展中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在情感、思想、知識、經歷等方面的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發展的獨特性,捕捉優點,允許有理解的深淺和感悟的多寡。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自圓其說即可。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言別人所未言,發現別人所未發現,讓每個學生形成特色和鮮明的個性。
總之,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活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平等合作的基礎之上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閱讀教學的本質。要想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就要做到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文本的傾聽與傾訴的統一。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要使學生大量積累閱讀經驗。讓學生在大量閱讀和日常生活中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在與文本的交流中獲得情感的共鳴,指導和影響學生,使學生懂得人生的真正意義,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
[1] 李 蓮.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 2009.
[2] 張杰陽.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學周刊;B,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