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玉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他們把寫作當成是一種樂趣,才會積極地、主動地參與進去。
關鍵詞:選材;觀察;積累;評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278-01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一旦學生把寫作當成是一種樂趣,那么,不管寫作過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們都會積極地、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方面來進行:
一、競賽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勝,運用競賽、打擂臺的方式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每周一次的作文課,我提前一天把作文題目告訴學生,然后讓打擂臺的兩個小組作好準備。上課時,就采用必答、指名答、搶答等形式進行“三比”競賽:一比審題。讓學生從類別、對象、范圍、重點等方面分析題目的要求;二比選材。看哪一組同學的選材最合理、最多、最新鮮;三比立意。既比立意是否深刻、新穎,又比在同一材料下是否能夠從多角度確立不同的中心。而其余兩組同學做評委,要求他們認真作記錄,賽后發言,指出優、缺點,評選出優勝的一組。這種方法學生參與意識強,注意力集中,收獲也大。
二、成果展示
讓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引導學生進行良性攀比,會產生很大的積極效應。如我要求學生“每天一小記”,單周記自己觀察的人、事、物,雙周記自己閱讀課外讀物所得的好詞、好句及感想,每周在后黑板展出兩組同學的記錄,并評選“最受歡迎小記錄”。對此,同學們特別感興趣。通過展示,優先堅定信心,做得更好;后進生找出差距,不敢掉以輕心,努力追趕。從而促使全班同學積累生活素材,擴大知識面,為寫作做好準備。
三、實踐考察
葉圣陶先生說:“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說起。”學生懼怕寫作,往往就是“無米可炊”。而豐富的課外生活,是寫作題材的源泉,對學生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很有必要帶領學生走近大自然,如春游、野炊、觀海、爬山、看日出等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在各種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體驗和創造,使他們對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感情,那么寫起作文來,學生不但“有米可炊”,而且情真意切了。
四、實物觀察
觀察實物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更讓學生喜愛。觀察前,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小一點的物品,如玩具、小工藝、小制作等,可在教室內進行觀察、練說、練筆;大一點的,如樹木、假山、水池、升旗臺等可帶領學生實地觀察,邊聽老師指導邊作記錄,回去后再整理成文。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后寫出的文章,往往更生動,有情趣。
五、實物聯想
心理學家認為:想象的水平依賴于表象的數量和質量,表象越豐富,想象也就越開闊、深刻。看實物遠比看抽象的題目更引發學生的聯想。實物聯想要求學生由教師出示的幾樣物品,通過自己的聯想,構思成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小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對這種新奇的做法非常感興趣,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他們就能寫出豐富的內容。
六、聲音聯想
作文時,先讓學生聽一段音樂或錄音,然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寫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如播放一組錄音,里面有叮咚的泉水聲、沙沙的樹葉聲、有小昆蟲鳴叫聲,還有小鳥的歌唱聲和青蛙的呱呱聲。然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寫一段話或一篇小文章。這樣的做法,學生同樣感到新鮮,興致很大,很樂于嘗試。
七、聽記故事
小學生都愛聽故事,教師可利用這一點選擇一些富有兒童情趣又易模仿的小故事進行聽記訓練。訓練時,可讓學生聽兩次故事。第一次要求記時間、地點、人物、了解故事大意。第二次要求學生聽清楚故事是怎樣敘述和描寫的,還可記一些重點詞語。接著小組討論,最后臨摹寫作。這樣的作文練習難度不大,內容有趣,是學生歡迎的寫作形式。
八、評議作文
小學生都有很強的表達欲望,也喜歡評議他們作文的優劣。所以我常常挑選一些較典型的文章全班誦讀,或打在幻燈機屏幕上,讓學生各抒己見,評議優點、缺點,提出改進的意見。這樣,學生既鍛煉評議的能力,又從中受到啟發。
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如還有聯詞成段、繪畫作文、互批自改等,只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以趣導學,以趣解難,以趣促練,使學生變“怕寫”為“愛寫”,久而久之,學生寫起作文來,自然文思流暢,得心應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