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17-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課程的一部分,首次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所以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接受式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獲取、分析、判斷、選擇,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主動的、能動的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
一、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初中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最佳階段。此時的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且思維活躍,探究意識強,多思好問,敢于嘗試的心理特點比較明顯。隨著信息的增加,社交的擴大,閱歷的豐富,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書本知識和校園生活,參與社會實踐的欲望強烈。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調查”“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中去,促使他們動腦動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在思想品德上更好地實現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轉化,最終實現本學科的德育功能。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途徑與方法
1、教師要先轉變觀念和角色
在我們的教學中師生偏重于知識的記憶,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而在研究性學習中,要求教師要從原來的“傳道、授業、解惑”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不能再把學生簡單地看成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把學生看成是信息加工的主體,認知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應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幫助學生自己去感知事物,去觀察、分析、思考身邊的人和事,達到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養成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大膽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質。
2、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真實的富有實踐性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手段,它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讓思想品德課鮮活起來。
如開展《模擬法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學生學習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協助學生組建研究性學習小組,討論和確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性學習方案,包括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并進行合理分工。學生在充分調查研究之后,把取得的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在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既團結合作,又自主探究。這樣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應變能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合作意識,更重要的培養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
學生有了創新意識和能力,也就有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應從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的能力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鉆研教材,挖掘素材,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國內外新聞、時事熱點材料、國內外重大事件等。利用生活事例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和材料間的聯系,從而觸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科學的合乎邏輯的想像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將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去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參加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選擇創新性的課題,并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創新行動在思想品德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