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 王淑東
【摘 要】論文在深入分析社會心理環境、教育環境、文化環境等因素對創造力培養方面影響的基礎上,研究想象力、類比思維等創造力培養的多維視角,提出了基于元認知策略的創造力培養方法,探討學習過程中挫折的作用,對提高學生創造力具有深刻意義。
【關鍵詞】創造力;學習系統;心理學;動機
0 引言
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實現自我價值、為未來打好基礎。學習者必須學會從多種不同視角學習理解一個新概念。只有經歷失敗、在失敗中鍛煉能力并繼續勇往直前,才能成為學習中佼佼者。元認知策略可以讓學習者增強自控、鍛煉學習者克服失敗挫折的能力。感知和反思是培養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們影響學習的投入程度,并最終提高創造力、實現自我價值。本論文將從心理學、工程學、教育學、計算機科學的視角研究在學習系統中培養創造力、激發學習動機、實現自我效能的方法。
1 創造力培養的關鍵因素分析
自我效能是指人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只有當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并表現出來時,人們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1]。它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些目標強調學習中創造性、游戲性、靈活性、想象力、最佳經歷、孵化功能、以及充分的挑戰。學習和創造力在自我效能實現中很重要。同時,自我意識、內在動機、自我效能實現又是學習和創造力的根本。
Amabile的創造力模型包括三個基本因素:內在動機、某領域的相關知識、創造力技能。環境因素為第四個,包括外部環境、外在動機、社會交流和時間壓力[2]。當一個人從事一項活動時,內在動機越強、該領域相關知識越容易獲得、創造力技能越熟練、環境的支持力度越大,結果就會更具有創造力。個人成敗得失也很重要,可以預測工作經歷是否積極。
創造力所需要的環境因素可分為社會心理環境因素、教育環境因素、文化環境因素。
(1)社會心理環境
社會心理環境因素包括價值觀取向、學術競爭合作、人際交往關系。如果社會推崇科技藝術創造人才,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并提供相應的經濟人文支持,創造力就會呈現相當的飛躍。學術上恰當的競爭和關鍵時期的協作,可以調動創造人員的積極心理量,激發創新能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創造者參與一個志向興趣相同的協作團體,友好和諧的伙伴關系,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有助于創造力的發揮。
(2)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環境、校園教育環境、社會教育環境。家庭是創造者生長和學習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境。父母的期望和關注是創造者投身于創造過程的一個很大的動力。父母的肯定和信任也會賦予創造者自信心。校園教育方面,學校科學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社會教育環境,又稱業余教育環境,或非正式教育環境,包括國家、社會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也包括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教育,比如互聯網社區等。這些都給創造者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3)文化環境因素
阿瑞提把文化環境視為“創造基因”,認為“包含創造基因的文化與具有潛在創造性的個人相結合”才會產生創造力[3]。由此可以推斷創造力不僅是個體的一種思維活動,同時也是文化和社會的產物。每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對創造力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所以它們可能起到不同程度地促進或干擾創造力發展的作用。例如,注重集體主義的文化側重服從領導、專家或權威,強調團結合作,有時會不利于個體創造力的發揮;注重個性主義的文化側重自強、獨立、民主,有時對個體創造力的發展會比較有利。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通過學習經歷進行積極知識構建,尤其是通過創造和體驗。當學習者利用自己的直覺和已知概念去體驗新經歷時,他們學的最好。計算機學習軟件可以更迎合學生的學習模式和需求,可以強化學習的感覺,實現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實現會讓學習者越來越體會學習的真正含義,更加清楚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能勝任的學習。創造力可以分級,實踐可以促進創造力。小時候的自我成就實現意識可以預防成年人的無成就感。每個人都應該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有價值的創造性工作。如果小時候就培養這種意識,成年人就會避免一些無效能感。
我們強調自我效能實現、學習、創造力之間的協同作用。內在動機、學習成就、相宜環境、體驗、想象、多接觸文化等都十分重要。教育技術要能使學習者產生樂趣,對自己的學習具有擁有感,增強自我意識,提升自我效能,重視建構主義者們提出的可持續興趣和能力。個人創造力的早期培養經歷和認知影響終生的自我效能感實現。但我們也發現,盡管自我效能實現、學習和創造力之間存在協同作用,但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卻無法實現良好的運轉。要想可持續維持這種協同作用,我們還面臨一些重大挑戰。
2 創造力培養的多維視角
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夠提出問題,有機會從多種角度發現答案,形成多維視角,突破固定理解,這種學習經歷應該稱之為最佳學習經歷。在如今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學習者應該可以從數字圖書館中收集資料,使數據和過程可視化,借鑒相關信息,咨詢同伴和顧問,通過自由關聯、探索、組合、檢驗、重組等創造新信息,并勇于宣告新結果。這為我們開發學習系統提供了長期有效指導,可以適應社會的迅速變化。
為了盡早培養學習者的求知欲,我們需要采用靈活地自我激勵式策略,在實踐過程中構建社會的多維闡釋。通過自主型知識掌握和文化汲取培養自我學習效能強的學習者,通過這些新技術、新領悟,學習者能深刻了解世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上一代人掌握的知識,很快就被淘汰,不再適用于下一代。所以每一代的學習者都必須掌握新范式,盡管這種新范式并不易于掌握。
科學實驗中經常采用類比的方法,通過參考之前的類似實驗,可以大大節省此次實驗的時間和資源,還有助于加深理解。研究團隊具有多樣性,每個研究團體都有自己擅長的知識領域。通過相互比較,可以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專家們更擅于挖掘每個知識領域的深層結構特征,做出富有成效的比較,有助于更快的解決問題。
偉大的思想家愛因斯坦以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他就是憑借想象力的探索發明相對論,很多偉大的科學發現都是如此。比如科學家凱庫勒發明苯環。想象是一項富有成效的思維活動,它可以促進學習,有助于解決問題,實現自我效能感。學習與想象的關系就像魚兒喝水一樣,無想象難以成就偉大的學習。
清楚自己的長處,了解自己的短處對于成就很重要。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長處是一個人創造力的源泉,但有時缺點也可能成為創造力的著力點。所以優秀的學習者必須知道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但也應反思自己的缺點,可能缺點往往就是突破創造力的關鍵。
3 基于元認知的創造力培養
3.1 元認知
我們需要研究心理學、社會學、神經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才能充分了解技術與創造力的關系。創造性努力的上層結構主要取決于元認知策略。元認知就是對思維過程的思考,領悟已知和未知。它包括:在之前知識的基礎上融匯新知識、主動選擇和操控認知策略、評價這些認知策略等。學習者可以通過兩種途徑沉浸到創造過程中:一是,學習更豐富更深層技能的方式;二是,他們操控這些技能的方式。先進的高級管理技術可以提供更好的框架,指導、使用和構建這些認知技能。通過結合這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元認知管控能力,學習者可以更好地選擇怎樣學、學什么,因此也更富有創造力。
計算機輔助教學或被視為全能之策或被視為壓制性措施。一些人認為計算機為學習者編排學習,而另一些人認為學習者在為計算機編程、與計算機互動的過程中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更親密接觸了現代科學更深層的一些思想。并且,通過與電腦的人機協作,學習者提升了自我效能程度。
3.2 創造力培養中挫折的作用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都會經歷成功和失敗,需要在學習中不斷地調試它們,才能取得進步。調試并不是簡單地糾錯行為,而是建構主義中的一個基本學習觀點,其程序包括建構、測試和修改。通過不斷重復地調試,實現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學者認為,重大的失敗比小型的成功更重要。嚴重的失敗可能更能喚醒學習者的認識,而小型的成功卻容易麻痹斗志,錯失機遇。如果教育體系中試圖讓每項學習任務都簡單快樂,那么就不會創造出巨大成就。學習中應該把困難變為動力,更加深入地專研學習,在挑戰中訓練技能。害怕失敗會嚴重阻礙學習。下面幾種方法可以減少對失敗的恐懼:降低慚愧帶來的挫敗感;相信有辦法把失敗的負面影響最小化;轉移注意力,更多關注失敗的積極后果。
3.3 元認知機遇
心理學的一些發現可以提供機遇,促進元認知的發展。雖然挫折、時間壓力、拖延等會影響元認知,但同類關聯、主動習得和正面因素也會促進元認知。智能識別各種不利情形(時間壓力、干擾、拖延等),可以調整促進追求創造力的元認知策略。主動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處于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中,即使沒有物質上的報酬獎勵,學習者也會勤奮努力,增強內在動機,提高創造力。正面因素有利于學習方法的改善和提高。大量心理實驗和認知神經模型證明正面因素提高學習中的探索、責任感、學習效率、新信息的靈活掌握。
4 結論
本論文討論了心理思維的多維視角既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外在結構和策略,也可以培養學習者的內在元認知策略,以促進學習、創造力、和自我效能實現。人類心理學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學習者創造一個多樣協同的人機學習系統。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中富有創造性的自我效能感的激情,學習會大大提高。想象力、元認知策略、多維視角的發展是加深理解的基礎,而在失敗中持之以恒、不屈不撓,也是一個專業學者的必備素質。
未來的社會必須創造豐富的技能、資源、和智商策略來迎接挑戰。把豐富的技術和個人、同輩、社會團體結合起來,既有反饋,又更富有視角,因此,為學習、個人成長、動機、創造力、和人生賦予了極大的潛力。如果技術可以影響個人行為、修改環境因素,學習者就可以改變理想行為,在與這些技術的協同交互中大大受益,并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馬仁杰 王榮科 左雪梅.管理學原理[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9.
[2]Amabile, T. M. Creativity in context[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6.
[3]阿瑞提S·阿瑞提.《創造的秘密》[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P183.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