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中 鄭周平 譚建祖



【摘 要】廢物庫地處安徽省西北部,位于某一山腳下天然無裂隙的石坑內,是20世紀60年代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對全省范圍內進行放射性物品清理,統一處理而建成的放射性廢物庫。其放射性核素主要為:鈾、鐳、釷、鈷,預估放射性廢物約有400噸。近年來由于城市的發展和當地群眾開山采石,疑似對廢物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欲通過對該放射性廢物庫四周放射性調查,了解廢物庫安全狀態,提出預防整治措施,確保當地人居環境安全。
【關鍵詞】放射性廢物庫;四周;調查分析
0 概況
該放射性廢物庫地處安徽省西北部,是20世紀60年代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對全省范圍內進行放射性物品清理,統一處理在一山腳下天然無裂隙的石坑內,建成放射性廢物庫。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廢物庫內的放射性廢物:主要來自于某試劑廠200多噸獨居石煉釷產生放射性廢缸、桌椅、衣物等污染物;其次是某儀表廠的少量鐳粉及描熒光員工的工作服、擦布等污染物;還有某大學的Co-60放射源,鈾鐳尾礦(渣),及被污染的缸、盆、玻璃器皿等污染物。因此廢物庫放射性核素主要為:鈾、鐳、釷、鈷,預估廢物庫內的放射性廢物約有400噸。
近年來由于城市的發展和當地群眾開山采石,疑似對廢物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地環保部門通過對該放射性廢物庫四周放射性調查,了解廢物庫安全狀態,提出預防整治措施,確保當地人居環境安全。
1 工作方法
1.1 當地輻射環境本底水平
根據《中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環境保護部,1995年8月)調查數據顯示:
1.1.1 該地區天然γ環境吸收劑量率見表1:
1.1.2 該地區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別為:238U含量范圍為(8.6-65.7)Bq/kg;226Ra含量范圍為(8.6-65.7)Bq/kg;232Th含量范圍為(8.6-65.7)Bq/kg。
1.2 廢物庫環境監測
1.2.1 廢物庫地表γ輻射劑量率
廢物庫底部圍欄內和廢物庫外500m處輻射劑量率監測結果見表2:
1.2.2 廢物庫外環境樣品分析
廢物庫外環境所取土樣和水樣分析結果見表3和表4:
1.2.3 廢物庫空氣監測
對廢物庫現場進行氣溶膠和空氣氡濃度監測結果見表5:
2 監測結果分析
2.1 由表2,廢物庫地表γ輻射劑量率對環境所產生的年有效吸收劑量為(0.18-0.28)mSv/a,在《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中規定約束劑量值(0.10-0.30)mSv/a范圍內
2.2 由表3,廢物庫周圍土樣中核素238U、 226Ra、232Th比活度與《中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環境保護部,1995年8月)調查本底數據相一致;同時核素238U、226Ra、232Th、60Co濃度遠低于《可免于輻射防護監管的物料中放射性核素濃度活度》(GB27742-2011)免管上限值
2.3 由表4,廢物庫外圍水中總α、β含量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總α 0.5 Bq/L、總β 1.0 Bq/L標準
2.4 由表5,廢物庫現場空氣氡濃度低于《地下建筑氡及其子體控制標準》(GB16356-1996)待建地下建筑的設計水平為200 Bq/m3(平衡當量氡濃度)標準要求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通過對廢物庫周圍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量、四周取土樣和水樣分析,以及現場氣溶膠和空氣氡濃度監測,對照相關標準。結果表明:廢物庫中放射性廢物還未外泄,廢物庫周圍環境是安全的。
3.2 建議
3.2.1 在廢物庫周圍嚴禁開山采石,以避免造成廢物庫與山體分離,按照規范要求實施實時監測,避免填埋廢物外泄造成環境污染
3.2.2 對其實施放射性退役,達到無限制開發要求,以促進當地規劃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Z].環境保護部,1995,8.
[2]涂彧,蔣雪峰,符榮初,劉犁.蘇州市部分地區土壤總α和總β放射性水平[Z].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04(06).
[3]查永如,王新永.放射衛生防護基本知識讀本(M)[Z].廣州:廣東省放射衛生防護所,1989.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