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如龍 馮桂青 宋立強 李螢螢


【摘 要】程家溝沙溝地區地層分層明顯,銀多金屬礦電阻率較低,一般的方法是很難達到深部勘探的效果,CSAMT法利用其優點很好的在該地區開展工作,通過加密頻點來提高分辨率,并結合地質、物探資料推測出該區的主要控礦構造,驗證表明CSAMT法在該區深部找礦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CSAMT;分辨率;銀多金屬礦;控礦構造;深部找礦
隨著地質工作的不斷提高,尋找隱伏礦體成為我們未來找礦發展的趨勢,其中CSAMT主要特點是能穿透高阻容屏蔽層,探測深度大,分辨率高;同時數據采集實施陣列式采集,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勘探的精度。通過對本區地質概況分析,認為本區成礦與深部隱伏斷裂有關,尋找隱伏斷裂是至關重要,結合本區地球物理特征,因此測線的布設以追索低阻斷裂構造為目的;同時高頻的數據主要反映的為淺部的地層,而中頻的數據才是本次勘探的目標深度,因此高頻數據的采集頻率間隔可適當放稀,而中頻適當加密。成功的推測低阻構造位置為賦礦有利位置,為下一步深部找礦提供了理論依據。
1 測區概況
1.1 區域成礦地質概況
勘查區位于河南省西部熊耳山西段北坡,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陸塊南緣,屬華熊臺隆Ⅱ級構造單元。成礦區帶屬熊耳山金、銀、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之北亞帶。區內古老變質巖系發育,變質程度較深。構造、巖漿活動頻繁,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發育,為本區的主要控礦構造。金、銀、鉛鋅多金屬礦床(點)較多,多金屬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清晰,具備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前景。
區內地層可分為上、中、下三個構造層:晚太古宙中深變質巖基底巖系(綠巖建造);中元古宙蓋層熊耳群淺變質火山巖系及官道口群濱—淺海相沉積建造;在中新生代伸展斷陷盆地內,發育有紅層碎屑沉積巖。其中太華群、熊耳群是區內金、銀、鉛鋅、鉬礦床的主要含礦層位。
區內斷裂構造比較復雜,控礦斷裂主要有NE向、NNE向、NNW向和近EW向四組,夾持于洛寧山前斷裂與馬超營斷裂之間,組成了本區基本的構造格架。其中NE向斷裂發育程度最高,分布最廣,是礦集區控礦構造的主體方向,控制了區內最為重要的礦床類型—構造蝕變巖型礦床。
1.2 地球物理特征
從地球物理資料分析,區域內已知的內生貴金屬、多金屬礦床(點)的分布與一定的地球物理場相關。
從各種巖石礦物的電阻率變化范圍來看,同一巖性中的電阻率具有較大的離差;這一特征主要是由礦石中礦物成分不均勻引起。
整體看,各種巖性都表現出了較低的視電阻率,尤其是鉛鋅礦石及其礦化物。
綜上所述,該區銀多金屬礦等表現為低電阻率異常,據此,可選擇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探測方法,結合地質資料,推測低阻構造位置為賦礦有利位置。
2 CSAMT剖面反演特征分析
2.1 地質解釋依據
本區共有4條CSAMT二維連續介質反演視電阻率斷面圖,從己知地質資料和物性參數統計結果可知:
2.1.1 地層從新至老, 大致分三大電性層, 即:中新生代伸展斷陷盆地內,發育有紅層碎屑沉積巖;中元古宙蓋層熊耳群淺變質火山巖系及官道口群濱—淺海相沉積建造;晚太古宙中深變質巖基底巖。
2.1.2 太華群、熊耳群是區內金、銀、鉛鋅、鉬礦床的主要含礦層位,在CSAMT二維連續介質反演視電阻率斷面圖呈明顯低阻帶, 可提供深部和外圍找礦信息。
2.2 測線解釋成果
2.2.1 L00線(圖示1)
從電阻率二維反演圖圖1分析,在110號點-700號點,從地表至標高800米,有一綠色低阻層,根據地質資料分析,該低阻層為第四系紅層碎屑沉積巖,圖中950號點-1650號點,從地表至標高850米位置范圍內,出現一綠色低阻層,根據地質資料分析推斷,該低阻層為第四系紅層碎屑沉積巖,從圖上看,標高800米以下,表現為一紅色高阻層,電阻率在5000歐姆·米以上,根據巖性標本測試結果分析推斷,該區域為太華群片麻巖,圖中400號點-500號點之間,從地表延伸到標高100米之間,有一綠色條帶狀低阻異常,根據地質資料推測該條帶狀低阻異常為斷層或構造蝕變帶引起。在圖中,1450號點-1550號點之間,從地表延伸到標高200米位置,有一綠色條帶狀低阻異常,根據地質資料推斷該條帶狀地質異常為構造破碎帶或斷層引起。
2.2.2 L07線(圖示2)
從電阻率二維反演圖圖2分析,在110號點-700號點,從地表至標高800米,有一綠色低阻層,根據地質資料分析,該低阻層為第四系紅層碎屑沉積巖,圖中900號點-1650號點,從地表至標高850米位置范圍內,出現一綠色低阻層,根據地質資料分析推斷,該低阻層為第四系紅層碎屑沉積巖,從圖上看,標高800米以下,表現為一紅色高阻層,電阻率在5000歐姆·米以上,根據巖性標本測試結果分析推斷,該區域為太華群片麻巖,圖中600號點-700號點之間,從地表延伸到標高500米之間,有一黃綠色條帶狀次低阻異常,根據地質資料推測該條帶狀低阻異常為構造蝕變帶或斷層引起。
2.2.3 L08線(圖示3)
從電阻率二維反演圖圖3分析,在110號點-1650號點,從地表至標高700米,有一綠色低阻層,根據地質資料分析,該低阻層為第四系紅層碎屑沉積巖,從圖上看,標高800米以下,表現為一紅色高阻層,電阻率在5000歐姆·米以上,根據巖性標本測試結果分析推斷,該區域為太華群片麻巖,圖中750號點-850號點之間,從地表延伸到標高400米之間,有一黃綠色條帶狀次低阻異常,根據地質資料推測該條帶狀低阻異常為斷層或構造蝕變帶引起。
2.2.4 L15線(圖示4)
從電阻率二維反演圖4分析,在110號點-900號點,從地表至標高800米,有一綠色低阻層,根據地質資料分析,該低阻層為第四系紅層碎屑沉積巖,從圖上看,標高800米以下,表現為一紅色高阻層,電阻率在5000歐姆·米以上,根據巖性標本測試結果分析推斷,該區域為太華群片麻巖,圖中500號點-600號點之間,從地表延伸到標高400米之間,有一黃綠色條帶狀次低阻異常,根據地質資料推測該條帶狀低阻異常為構造蝕變帶引起。
3 結論與討論
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電阻率二維反演資料顯示,該地區地層分層明顯,高阻顯示為太華群片麻巖層,高阻之間夾有條帶狀地質異常,根據地質資料分析,推測該處為斷層或構造蝕變帶含水層引起。
由于該區域上成礦主要集中在太華群,細脈狀陡立構造成礦。根據可控源電阻率二維反演的結果分析,推斷主要構造的位置,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提供和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何繼善,湯井田.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0.
[2]陳樂壽,劉國棟.大地電磁測深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