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曙輝
“月入七千,幾個月才去單位一次,其他時間自由支配。”近日,網曝一名女網友與自稱黃陵縣安監局職工梁海寧的聊天記錄。此事經媒體報道后,陜西黃陵紀檢部門已介入調查此事。
偶爾去“喝喝茶”,“逛一下”,其他時間自由支配,月薪就能拿到七千多元,著實令人羨慕嫉妒恨。這無異于戳中了人們對于公務冗員的反感情緒。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通過媒體調查,梁海寧所在單位回應,其負責包村幫扶,平日大部分時間在其包村點店頭鎮關村工作,因而不必參加單位的考勤。可是,村民的說法卻大不相同,聲稱不認識梁海寧,只知道一位姓宋的村官。村支書出來“力證”梁海寧清白,但似乎難有說服力,受到“誰知道是不是上級領導逼其‘串供”的質疑,因為該村未能提供梁海寧的考勤信息。至于對其工資的回應,是不是還存在其他隱形福利,外人不易得知,而當地紀委也未有一個及時的定論。
黃陵安監局職工梁海寧受到行政記大過處分,主體責任領導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從當地紀委對責任人的處理結果來看,網絡爆料并非子虛烏有。如果梁海寧真的只是“吹噓”,當地紀委為什么要打他的板子?
紀委及時介入令人欣慰,不過,事情的處理如果僅僅只限于此,依然令人憂心忡忡。
“一張報紙一杯茶”的機關公務員“清閑”形象,已不是什么秘密。機構臃腫,嚴重超編,這是時下很多地方存在的弊病。
梁海寧的新聞事件,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足可體現民眾對公務員隊伍管理的關注。如果一些人拿著納稅人的錢,卻只是個“擺設”,于國于民都是額外負擔。梁海寧的“清閑”,是當地公職人員工作現狀的一個縮影,暴露的是當地對公職人員隊伍管理的漏洞,類似于“吃空餉”。
根據我國《公務員法》的規定,勤勉盡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公務員的法定義務。
很多企業有一句警世良言:今天如果你不努力工作,明天你將努力去找工作。公職人員隊伍管理同樣該有這樣的“緊箍咒”,理當讓某些“不作為”、“懶作為”者時刻有種壓力感、危機感。此事如果止于對責任人“行政記大過”、“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似乎難以化解公眾的焦慮,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地管理部門的當務之急,還需舉一反三,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將“編制壓縮”、“人員裁減”進行到底,讓那些沒事可干的人把“坑”騰出來。
【原載2016年4月23日《工人日報·法治周刊》】
插圖 / 吃空餉 / 勾 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