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
四川師范大學一男生被室友砍頭一事近日傳得沸沸揚揚,據警方通報和媒體的報道,3月27日,四川師大舞蹈學院大一學生蘆海清被室友滕某用菜刀殺害,蘆海清被發現時身首異處,身負五十多處刀傷。
這起校園兇殺案因受害人親屬的網絡曝光而迅速被刷屏。兩人均二十歲,風華正茂,而且是同鄉。人稱,同學是沒有血緣的親情,加上同鄉同宿舍,可謂親上加親。但這樣“有緣”的兩人,一個淪為殺人嫌犯,而另一個則命喪屠刀。
到底有多大的仇恨令大學同學如此殘忍地揮刀相向痛下毒手?兩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不過是“生活瑣事”:被害人蘆某在寢室內唱歌吵到同室的滕某,兩人為此干了一架,竟至演繹出其后的慘痛悲劇。
這是怎樣的偏執、暴戾、冷血乃至人性淪喪?而且,這并非孤立的個案。從十余年前的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殘殺四同學案,到數年前復旦大學的林森浩投毒案,再到今時的川師大殺室友案,慘劇的導火索幾乎都是“生活瑣事”。
每次聳人聽聞的校園暴力案都引來洶涌的輿論關注,眾聲喧嘩中,吐槽與質疑往往劍指學校教育與監管的缺憾,但誘發慘劇的魔鬼細節卻總被遺忘在一邊。不錯,事情發生在校園,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客觀地說,僅因生活瑣事便悍然向同胞揮起屠刀,顯然與肇事者的人格和心理缺陷密切相關,如果一定要說是教育的問題,那也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幾方面的教育都出現了罅隙。
中國的父母重視兒女教育可謂世界聞名,但不能不說,多年來這種教育往往偏重于孩子的書本知識與生存技能的積累,從小學到中學,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在班級和年級排名第幾,這是父母心中分量最重的標尺,即便所謂特長教育如美術、音樂、器樂等學習,也多為升學加分等考慮,很少重視子女的人格教育,也少有從音樂藝術等美育中汲取人性的營養。
學校教育更是長期聽命于“升學率”,連幼兒園也淪為“學前班”。一個學生只要次次考高分,就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在重智能、輕人格的氛圍里熏陶久了,不少孩子都是應付考試的高手,但在做人及與人交往相處等方面卻顯示出“低能兒”特征。正因此,一旦這些孩子升入大學,需單獨與人相處時,許多瑣碎細小的矛盾便不知如何化解,最終激化膨脹為嗜血的魔鬼。
學醫的林森浩本可能會成為宅心仁厚的醫生,學舞蹈的滕某亦有可能成長為美的使者,但是,他們卻殊途同歸,最終淪為奪命的惡魔。誘使其走上不歸路的,僅僅是“生活瑣事”,以及內心缺失的寬容和理性。“感謝同室不殺之恩”,這句近年的流行語既是黑色幽默,亦是對扭曲教育的嘲諷。
誠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言,學校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格教育,否則,就是教育的墮落,繼之以人的墮落。其實,現代社會的教育又何嘗不是知識人格化的顯現過程?當人們聚焦校園流血慘案的同時,實在應該痛思:我們整個社會對子女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選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