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劉備原本只是一個賣草鞋的小販,但趁亂起兵后,就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閣下玄孫”,究竟他是不是漢室后人?不好說,但他宣稱自己是漢室后人的目的,和曹操宣稱自己是曹參后代一樣,無非是要為自己找個闊祖宗,提提身價;朱元璋就是一個放牛的,為生活所迫,還做過小和尚、叫花子,可一旦成為大明帝國的皇帝后,就找了幾個幫閑文人替他考證自己的家譜,那些幫閑文人當然心領神會,經過一番考證,得出的結論是:太祖皇帝是南宋大儒朱熹之后;就連那個殺人如麻的大西國皇帝張獻忠,也想著要為自己認個闊祖宗,他在四川時,有一次帶兵路過梓潼縣文昌廟,聽說文昌君也姓張,就認了做祖宗,還像模像樣地作了篇祭文:“咱老子姓張,你老子也姓張,你和咱老子聯了宗吧!”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后,幫閑文人幫他考證出他是袁崇煥之后;就連賣水果起家的杜月笙成為黑幫老大之后,也忙著找闊祖宗,最后,在章太炎的幫助下,認了西晉的杜預當祖宗……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亂認祖宗真荒唐!
其實,“闊祖宗情結”,不是古人的專利,當代人身上,也依然有著濃厚的“闊祖宗情結”。兩年前,媒體報道過一則新聞,說是唐宋八大家的后代穿著漢服舉行了聚會;前些天又有消息稱,曹操的后人在沈陽舉行了聚會……這些名人之后為什么要聚會?其實就是一種“闊祖宗情結”在作祟,意在證明我們是名人之后,我們是有身份的。但仔細想來,這種想法實在幼稚得可笑:你如果寫不出唐宋八大家那樣的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后又怎么樣?筆者閑時在網上瀏覽一些文人的博客,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自我介紹:如果博主姓孟,則稱自己是孟子的后代;如果作者姓朱,則稱自己是朱熹的后代;如果作者姓蘇,則稱自己是蘇東坡的后代……反正只要是能掛上點邊兒的,就拼了命也要傍上去,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名人之后,以顯示身份的尊貴。仔細想想,歷史名人的后代,發展到今天,已有幾百萬、幾千萬之眾,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名人祖宗身上的那點DNA,到了當代后世子孫身上,早已經稀釋得幾乎不存在了,又能對當代的名人之后產生多大影響呢?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闊祖宗情結”,也有個別人比較清醒,比如范文瀾先生,他就對自己“是北宋范仲淹的后代”一說深表懷疑,因為他發現幾乎所有姓范的都宣稱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是便產生了懷疑,認為怎么可能在北宋時期,別的姓范的都閑著,只范仲淹生了這么一大堆后代?胡適先生也是一位清醒者,不肯亂認闊祖宗,蔡元培在為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所寫的序言中,介紹胡適是安徽績溪人,并說他生于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稟有“漢學”的遺傳性。績溪胡氏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家族中的胡培翚等人都是知名學者,這個在十八九世紀時便以漢學聞名的書香望族,其遠祖可直溯至十一世紀《苕溪漁隱叢話》的作者胡仔,那位抵抗倭寇的名將胡宗憲,也是他們一家。胡適沒有虛榮地認下這門能讓自己有光彩的祖宗,而是在《胡適口述自傳》中進行了更正,聲明自己與世居績溪城內的胡家(指蔡元培提到的那個書香望族)不是同宗。
半個多世紀以前,魯迅先生塑造了阿Q這一形象,阿Q也有著嚴重的“闊祖宗情結”,一次次宣稱“我們祖先也闊過”,并說自己的祖先也姓趙,結果被趙太爺給打了,因為趙太爺認為他不配姓趙。魯迅寫的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但仔細想想,先生筆下的阿Q,半個世紀之后依然頑強地活在我們中間,足見先生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生命力之強,也說明改造國民的劣根性,還有漫漫的長路要走。
【選自新華網】
插圖 / 朱元璋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