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嘯
德國“精英大學”的確立,完全不是人為指定,而是要按照確定的各項指標,多堂過審,最終確定入選名單。至今,德國已經進行了首輪和二輪兩次評審,共有十二所大學獲得通過,都是德國大學中最拔尖的學校,如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科隆大學等。
眾所周知,中國提出建設“985”大學,始于1998年5月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之際,當時提出建設若干所大學,希望在若干年內能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計劃。開始時確立了“2加7”——清華、北大,再加復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浙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共九所。后來由于輿論與社會需要,擴展到了三十六所——所有原教育部直屬院校全部在列。而所謂“211”,則是指在二十一世紀內重點建設一百所大學,作為國內高等教育領域的重點發展大學,這一百所大學,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至少有一所,同時,原已確定的三十六所“985”高校也全部列名其中。
中國的“985”和“211”大學的數量,顯然要比德國“精英大學”多得多。這并不奇怪,因為中國有十三億人——盡管世界一流并不按人口比例定標準。關鍵在于,德國“精英大學”的確定不搞“終身制”,而是每輪都實行淘汰制。第一輪已經入圍的大學,到第二輪評審時也要從零起步,與所有參評的大學“平起平坐”,而且在所有標準上一視同仁。于是,一些第一輪已躋身“精英”行列的大學,到第二輪評審時,居然被殘酷地淘汰了——其中,就包括無論在德國還是在歐洲都聲譽卓著的哥廷根大學。該校是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的母校。據說,該校在職教師和校友中,擁有四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所名聞遐邇的高校被無情地淘汰出了“精英”的行列,多么嚴酷!然而又多么合情合理!正是由于有了這樣嚴酷的淘汰制,才使每一所大學都不能居功自傲,坐在“精英”安樂椅中逍遙!按客觀標準說話,而不是靠固有名氣、靠強大背景、靠社會關系——這就是德國“精英大學”評選的標準,對誰都一樣!
這讓人自然聯想到了中國。中國高校的“985”“211”大學制度,已經實行很多年了,聽聞只有增加,卻從沒聽說有一所大學被淘汰的。沒有淘汰,也就意味著“一勞永逸”,可以永遠保有這個名號。沒有淘汰制,就會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舊水排不出去,新水流不進來,中國高校這潭水就難以常葆活力,自然難以與世界一流大學一爭高下了。
【原載2015年10月12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