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外國語學校的“毒地”問題被媒體報道的程度,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但如此廣泛的報道,卻仍然無法給人們以明晰的答案。
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家媒體報道說,常州外國語學校自搬遷新址后,有四百九十三名學生檢出皮炎、血液指標異常。一位學生家長收集了3月1日前共六百四十一名參加體檢的學生體檢單,顯示身體異常的人數為四百九十三人,其中白細胞低四十一人,甲狀腺結節鈣化二十四人,甲狀腺結節二百五十二人,甲狀腺功能異常十六人,淋巴腫大或結節十人,淋巴細胞高三十人。
如此之多的學生身體出現問題顯然不是偶然的,一定與環境或水源有關。于是人們開始懷疑是與學校相鄰的“毒地”在作祟。這地塊曾是化工廠,去年底啟動土壤修復后因散發異味而招致該校學生及家長投訴。
但常州市官方的回應稱,報道中所指出的環境指標均符合標準,生態隱患可控,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常外進行空氣采樣檢測,檢出的丙酮、二氯甲烷濃度很低;常外項目環評報告的監測數據表明,常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同樣是由專家主導的檢測,常州官方所呈現的檢測結果為什么與央視展示的檢測結果完全不同?我們到底該相信哪一方的檢測?難道有一方的檢測儀器出了問題?
先不去考究檢測儀器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的還有另一種“檢測”。實際上,常外學生已經用他們的身體做了檢測。
電子秤也是個小小的儀器,它在不良商販手里,照樣可以把八兩變成一斤。因此用儀器造假,會假得更“真實”,假得更有欺騙性。
利用現代科技和民意調查來弄虛作假是當今常見的騙人把戲。在這種把戲的障眼術中,我們就這樣被民意、被代表與被相信了。
與被混淆、被欺騙的“知情”相比,更糟糕的是人們連起碼的知情權都被剝奪了。如果學生和家長有足夠的知情權,知道學校附近的舊化工廠能放毒,他們就不會去這種地方讀書;如果有足夠透明、充分的監督,那么相關的環保測評就不可能輕易通過,學校就不可能建在“生態定時炸彈”旁邊;如果對違規違法者有嚴厲的懲罰,那么逐利者就不敢如此膽大妄為了……
然而貪婪者是不會愿意把“如果”變成現實的,因為知情權是他們獲得利益的路障。
直到病危才開始尋找病因,尋找病因又總是煙幕重重,那些掌握著權力之鑰的利益群體,決定了我們的知情權總是姍姍來遲,我們的知情路總是舉步維艱。
插圖 / 潛在威脅 / 佚 名
【以上五篇作品分別選自2016年4月19日、21日、8日、29日、20日《羊城晚報·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