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務,是教育部“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會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現狀的基礎上,以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研究對象,提出如何提升和發展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會計專業 創新能力 培養
多年來,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重說教、輕學習,重灌輸、輕啟發,重復制、輕創新,很少有人意識到教育對人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法國的教育學者斯普朗格指出教育不應是單純的文化傳遞,而是對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才是教育的核心。因此,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成為時代的主題,也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會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指推陳出新和創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是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穎、獨特的個人和社會價值的能力。
會計專業具有特殊性,會計工作有國家頒布的會計法規、會計制度的約束,因此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應體現在:在遵循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會計方法、會計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選擇會計制度對會計約束本身創新發展的能力。那么,結合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特點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現狀,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包括:一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利用會計專業知識、運用會計方法進行賬務處理及解決實際財務問題的能力。雖然會計工作有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的約束,但這種約束不是絕對的,靈活運用這些制度和準則是會計人員創新能力的重要表現。二是專業實踐操作能力,即利用會計專業知識,選擇會計方法,遵循會計準則進行記賬、查賬等實踐操作能力。三是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即會計專業的學生需要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提高探索的主動性。此外,會計工作是有特定程序的會計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加強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四是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即各學科交叉貫通的能力。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相互聯系的,而會計理論、會計實務的發展也與管理學科、經濟學科、數學等學科聯系在一起,因此,專業知識的綜合性也是重要的創新能力。
二、會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為充分了解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本研究以唐山學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抽樣調查了300名跨度從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分別就學生對創新能力的認識、學校創新教育機制、教師的創新教育素質、創新實踐訓練及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開展調查。經統計,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4份,通過對這294份問卷進行詳實的分析,對唐山學院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情況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
(一)欠缺內在推動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是內在動因。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培養的會計人才應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具有較強動手實踐能力的會計人才,要求學生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各種相關專業知識,有培養自己創新能力的意識。然而從調查當中看出,大多數學生對于大學的培養和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學生在大學期間缺少職業規劃,忙于各種專業證書的考取,忽視了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二)教師創新理念缺失
教師在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經調查,教師在學科體系設置和創新培養的激勵機制方面都存在缺失。首先課程設置上缺少前瞻性,對創新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學校缺乏對教師創新教育的激勵機制,沒有將創新教育的培養納入教師考核的范圍,導致教師缺乏改革的動力。最后,由于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不高,無法滿足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
(三)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會計教學方法雖然改變了傳統的說教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但新的教學方法并未得到廣泛應用。會計專業嚴謹、沉穩的專業特點使得學生不擅思考,缺少逆向思維鍛煉,專業教師授課也停留在講授如何記賬、算賬和報賬等內容,這種機械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角狹窄,思維模式單一,不能靈活地分析和解決問題,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實踐活動流于形式
創新能力的發展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會計專業應培養具有較強動手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然而在實際調查結果中發現21.93%的學生認為在本科會計人才的培養中,實踐活動大多走過場,沒有達到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目的。學校組織的會計專業實習、崗位實習由于企業接納的實習生數量有限及學生缺乏關于實際工作的學習和指導,造成學生只能走馬觀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習,起不到真正提升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作用。
三、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從以上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唐山學院會計專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還存在欠缺,因此,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修正培養模式
發展教育,理念為先。創新教育的發展應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強調學生主動學習、自覺研究,在學習中交流合作,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并運用的能力。在理論教學方面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課堂教學引入案例教學、討論教學、項目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面,由于會計實務性很強,要求學生應具備較強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二課堂進行開放性試驗,吸引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的活動,如唐山學院近幾年來舉辦的會計技能大賽、案例分析大賽、創業活動大賽等,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進而達到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
(二)重視實踐應用,提高實踐能力
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學生應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學生在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除了給予學生較多的校內實踐的機會外,還應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接觸到企業真正的財務操作,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把校內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三個模塊、四個層面、五個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三個模塊”即教學環節劃分為課前導學、課堂教學、課后答疑三大模塊。突破傳統課堂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實現基于問題式的課堂小組討論合作性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師和生的互動,教與學的互補。“四個層面”即專業認知教育層面、單項技能實訓層面、綜合技能實訓層面、頂崗實習層面。根據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將崗位職業技能訓練融入到實踐教學中。“五個環節”即從實踐教學的目標、內容、途徑、保障、評價五要素進行構建,使實踐教學目標更有針對性,實踐教學內容更有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會計綜合實踐能力與會計職業素質,提升學生的自身競爭力。
(三)科學性的評價,多元性的考核
科學且健全的學生評價和考核體系是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工具,應具有多元性。即評價和考核標準不應只關注考核結果,更應該關注考核的過程,不應只關注書面內容的考核,而應實行包括日常考核在內的綜合性考核,這個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創新能力的考核應將考核過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即從學習成績、學生完成課程任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精神、創新意識等多方面進行考評。如在財務會計學課程中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我院會計專業此項改革已經堅持了三年),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平時成績與期終考試成績分別占60%和40%。
(四)健全的創新激勵機制
良好健全的激勵機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和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應將創新能力的考核納入獎學金的評選指標,打破學生一味追求卷面成績的現狀,激發學生培養自身創新能力的意識;二是將創新能力的言傳身教作為教師考評的指標。目前最能激勵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手段在于年終考核與職稱評定,但在相關的調查中大多數教師給予的反映是教學和科研壓力大,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使得教師創新能力的教育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二者相關性很低,因此,在教師的年終考核與職稱的評定中應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納入到相應的指標體系中去。
(五)完善的創新保障機制
在創新教育的理念中,大學校園應該是平等、公正、寬松、和諧的整體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可以自由碰撞思想,可以寬容錯誤與失敗。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做到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形成注重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思路,在課程設置、教學設計、效果評價等方面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并不斷地推動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給學生足夠的發展和晉升的空間。S
參考文獻:
[1]張海水.我國會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現狀、存在問題及未來發展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4,(01).
[2]蔡離離.普通本科高校學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3.
[3]李峰.科研訓練在會計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探析[J].商業會計,2010,(12).
[4]胡秀美.基于競爭優勢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商業會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