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開
去西安開會,想到賈平凹,便欲借機拜訪他。請當地朋友老李向平凹先生轉達我的意愿:你看我時很遠,我看云時很近。老李聯系后告知我他在場,沒有可能召見不懂預約的人。既然在場,就有可能見面嘛。老李急了,數落我沒文化,人家平凹先生“在場”,是指他回到鄉村進入了創作狀態。
人物就是人物,不同我等“人”和“物”難達膠合狀態。后來做課題“雇主眼中的核心員工”,使我對“在場”一詞更添了“禪房花木深”的感覺,它該是心沉職域狀態的一種自體存在。一位做網信業的創業老板講,“二八理論”是對的。凡職業精英一定是限量版的。招來一批新人,我和HR都沒有流沙在握的本事??僧旈W離的、路演的人跳出后,競次邏輯就發生了。那些主動走適配路線的人,組織會幫他找到在場的底牌。
初識衛國時,他任職建筑公司的項目經理,臉部整個一塊陽光曬臺。工作中他少有讓人嗨森的“爆款”,只是飽含匠心,hold得住工地的每一個瑕疵。于是,領導授權他做HRD??蛇@位擠進機關大樓的高薪白領,卻渾身不自在,說自己“養白了臉,委屈了心”;遇事待人眼無神,人木訥。一年后,一個大項目上馬,給他“幸福的一擊”。再回施工現場,經驗的直接性、無遮蔽狀態,讓他的目光溫和而剔透起來,盡管他又還原成酡紅的臉龐。
兌現“在場性”,并非要滿足干活吃飯那種物質層面的生存,而是追求精神層面的存在。上月,德國一批藍領來中國安裝智能設備,讓中國同行“漲姿勢”了。這幫人一上場就各就各位,腦門兒幾乎貼在各類部件上,那股子勁兒如同邂逅久別愛人。試車時,他們有椅子不坐,一站到底,眼神里有敬畏上帝般的質感,彰顯出自覺的來自生命本身的賁張之力。側立一旁,你會感知工匠精神的偉力。在德語的哲學中,工匠精神的別解是,“面向事物本身的強力意志”。有中國學者喜歡把這種“在狀態”稱之氣場所在,并言之,行事認真是職業人像人的最后藩籬。
“場”是多維的,卻不是任性的。才學似包漿粲然的八大山人現場作畫“滿紙江湖”后,自語道“總有一鱗慰風塵”。畢業即失業的愛因斯坦未出場時就篤定:平生不搞科研,就當修表匠。今年,95后將抵達職場江湖,有職涯規劃師為“校招”配置的廣告語是,“不怕你多情,就怕無深情”。
人生的安頓絕非巧克力般絲滑,它依附于心理資本的在場。沒有一種持續的力量,即使你GPS定位的靶標再精準,也是虛妄的。何為持續的力量?稻盛和夫答:在你覺得“不行了”的時候,才只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