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恩權
通常來說,提取KPI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標桿基準法、成功關鍵分析法、策略目標分析法等等。這里,筆者試著以范例的方式,分享如何應用“職責分析法”提取KPI。
崗位職責是KPI的依據
崗位職責的表現載體因企業的管理規范程度不同而不同,無論是崗位說明書、職位說明書、職務說明書還是其它載體,其基本內容都包含了對崗位職責的描述。作為用于提取KPI的關鍵要素,“崗位職責描述”必須符合以下要求,才能為職責分析奠定基礎。
職責無錯位
職責錯位是指部門及崗位職能定位,應該本崗位履行的職責并未履行,而是由其他崗位代為履行。職責錯位會導致指標提取錯誤,進而影響本崗位目標的達成。
職責無重疊
職責重疊是指依據部門及崗位職能定位,在本崗位履行職責的同時,另外一個崗位也在履行相同的職責。職責重疊會導致該項職責的指標重復提取,造成指標重復考核,浪費公司資源。
職責無漏項
職責漏項是指依據部門及崗位職能定位,應該本崗位履行的職責沒有履行而被遺漏。職責漏項會造成指標漏提,最終會因沒有設定該項職責而影響部門及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職責無交叉
職責交叉是某項職責由多個崗位往返執行,職責交叉會導致指標無法提取,即便提取也會給考核及數據收集增加難度,最終影響崗位價值的產出和考核的公平。
職責目標須填寫
在實踐中,有些企業崗位職責描述不夠完整,缺少職責目標。例如:表1的職責表述只有行動對象,表2也是同樣沒有對職責目標進行表述。
如果某項職責缺少職責目標,員工在履行該項職責時,就會由創造價值變為做任務。表3中加粗部分的字體就是該項職責的目標。
填寫定量化信息
常用的職責定量化信息包含重要性和時間占比兩種表現形式。各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管理現狀及職責分析的目的,選擇定量化信息的表現形式。表4是以重要性的形式表現的,表5則是分別以重要性和時間占比的形式表現的。
職責分析是提取KPI的核心
為什么有些管理者總會因為不知道該考核哪些關鍵指標而發愁呢?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對崗位職責進行詳細分析,提取崗位的可衡量指標。對職責進行分析時,要遵循先分析職責的產出,再分析職責的客戶,最后分析客戶要求的原則。
分析職責的產出
職責的產出是指工作的成果。表6職責的成果是客戶簽字的產品配送確認單及所收取的貨款,即該項職責的產出。
分析職責的客戶
職責的客戶是指該項職責為誰提供服務。表7中的產品配送確認單及貨款交給誰,誰就是職責的客戶。在該項職責里,直營店長即該項職責的客戶。
分析客戶的需求
客戶的要求是指職責的客戶對職責產出質量的要求。分析時,需從“多、快、好、省”四個維度思考。以表8中的職責為例,直營店長對貨款的要求從“多”的維度思考,找不到對收取貨款的要求;其次從“快”的維度思考,能夠找到要求收款要及時;再從“好”的維度思考,也能夠找到要求貨款不能多收,不能少收,也不能收假幣;最后,再從“省”的維度思考,也就是送貨成本,結合電工崗位的實際情況,直營店長對此項不作要求。因此,就可以將該項職責的客戶要求概括為及時、準確。
提取可衡量指標
先思考相對指標,再思考絕對指標。相對指標比絕對指標更科學,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結合企業推行績效考核時間的長短、管理水平及績效數據收集的難
易程度綜合衡量后,確定采用衡量指標的類別。以表9中的職責為例,經過與直營店長溝通,產品配送單的要求可不作分析,所以只提取“貨款收取及時率”與“貨款收取準確率”作為衡量指標。根據該企業實際管理現狀,將其修改為“貨款收取及時次數”與“貨款收取準確次數”。
先思考正面指標,再思考反面指標。如果采用絕對指標,筆者建議直接采用反面指標,以便于收集績效數據。故將表9中的兩個可衡量指標優化為表10中的“貨款收取不及時次數”與“貨款收取不及時差錯次數”。將兩個指標合并后為“貨款收取不及時與差錯次數”。
通過對崗位職責進行逐條分析,便可提取整個崗位的可衡量指標,例如表11。
考核指標選擇是提取KPI的關鍵
提取KPI的目的,是為了精準地選擇崗位關鍵績效考核指標。如果崗位關鍵績效考核指標選擇得不夠準確,績效管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果在選擇關鍵績效指標時遵循以下原則,會提高指標選擇的質量。表12就是遵循以下原則,經上司與下屬溝通后確定的2016年度崗位關鍵績效考核指標。
適宜
選擇崗位關鍵績效考核指標是從可衡量指標中進行篩選崗位KPI,那究竟篩選幾個合適呢?筆者建議,將崗位考核的KPI設置為4-7個為宜。如果超過7個,員工的精力就會分散,有可能出現什么都做而什么都沒做好的現象,最終也會影響崗位關鍵績效目標的達成。
重要
崗位職責少則幾條,多則十幾條,有的是經常做的,有的是固定周期做的;有的直接影響崗位的價值,有的間接影響崗位的價值。在確定考核指標時,要先選擇經常做并且重要職責的指標作為考核指標。需要固定周期做的,而且又很重要的職責,可以以過程性考核指標的方式進行考核。
改進
沒有在工作中加以改進,就沒有后續工作績效的持續提升。要改進,首先要總結和檢查,總結關鍵事件,檢查崗位職責履行情況。在確認關鍵績效考核指標時,要將職責履行不好的指標納入關鍵績效考核指標中。
成本
提到成本,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財務成本。但這里所說的成本指的是時間成本及管理成本。進行績效考核就要收集績效數據,而大部分企業的數據統計體系尚不建全,相對于財務數據而言,管理數據收集難度更大,花費的時間也比較長。在確定考核指標時,就要充分考慮數據是否能夠收集到,需要花多長時間。如
果很難收集到或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并且該指標一定要考核時,不妨改變考核的方式,以過程性指標考核替代以KPI為依據的方式考核,待數據容易收集時,再恢復KPI考核。
期望
上司的期望是下屬工作的方向,更是下屬工作的動力。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也應善于應用“期望”激勵下屬。通過及時、有效的溝通,明確告訴員工的工作目標,使員工有的放矢。在確認考核指標時,上司就要將自己的期望與員工溝通,得到員工的認同并納入績效考核。
承接
在確定關鍵績效考核指標時,要充分遵循指標能夠承接企業戰略、業務單元或部門戰略的原則。要使崗位能順利、有效地承接企業目標,不僅需要樹立員工的團隊意識,使其關注企業成長和發展,還需要企業逐漸優化原有的粗放式、感性、封閉的溝通模式,建立科學、順暢、高效的內部信息溝通渠道。當員工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管理者不再用作坊式管理時,承接就會變得順其自然。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