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濤
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與非介入治療的效果對比觀察與評價
丁濤
目的 對比觀察動脈介入溶栓與非介入治療腦梗死的效果。方法 收集腦梗死患者共105例,根據患者入院日期的單雙號數分為對照組(n=52)和觀察組(n=53),對照組患者接受非介入治療,觀察組接受動脈介入溶栓治療,將2組臨床療效、治療24小時及15天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2%,觀察組治療24小時和15天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16.8±4.9)分、(13.2±4.6)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3±8.5)分和(20.1±8.8)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動脈溶栓介入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非介入治療,能夠進一步保證治療的效果,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癥狀,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卒中,指的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患者局部的腦組織出現缺血性或缺氧性壞死[1]。而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2]。本次研究對腦梗死患者分別采用了動脈介入溶栓治療和非介入治療的方式,旨在對比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4年12月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共105例,分為對照組(n=52)和觀察組(n=53)。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8.2±10.8)歲;29例合并高血壓,18例合并糖尿病。觀察組男32例,女21例;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8.4±10.5)歲;27例合并高血壓,19例合并糖尿病。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降壓降糖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非介入治療,口服阿司匹林(福建紫華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35021442),劑量為100 mg;若患者對阿司匹林藥物過敏,則口服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J20130007],劑量為75 mg,1天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20093819),劑量為10~70 mg,每天1次;口服普羅布考(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10980054),劑量為
250 mg,每天2次。觀察組進行動脈介入溶栓治療,將介入導管從股動脈、主動脈弓到達梗死的位置,在找到梗死處的責任血管后,充分掌握側支血管的循環情況。將500 000 U的尿激酶(哈高科白天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10930112)融入50 mL的生理鹽水當中,經介入導管將尿激酶緩慢注入,每分鐘約10 000 U,在30 min內注射完成。注意在尿激酶注入了250 000 U時,應對患者血管梗死處的溶栓情況進行細致觀察,如果已經完全通暢了,應停止藥物注射;如果血管仍然存在局部閉塞,那么應繼續給藥,同時通過微導絲進行機械碎栓,直到血管暢通為止。在治療的過程中,可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加量尿激酶。如果在注入
1 000 000 U后仍然無法使血管通暢,那么應立即終止用藥。
1.3 評價指標 統計2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并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
療效評價標準[3],痊愈:患者的腦梗死臨床癥狀消失,言語功能和肌力均恢復正常,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了91%以上;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肌力恢復達兩級以上,能夠借助拐棍行走,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為46%~90%;有效:患者的主要癥狀有所減輕,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為18%~45%;無效:患者癥狀沒有改善。
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評分使用NIHSS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包括了15個項目的神經功能檢查量表,每個項目為0~2分或者0~3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深[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后24小時和15天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x±s,分)
腦梗死是由各種因素引發的腦組織供血減少,導致腦組織因缺血而壞死,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神經系統癥狀。由于中樞神經系統被破壞,患者的大腦無法對低級中樞進行調節,從而釋放了原始反射,干擾了正常運動的傳導[5]。因此,患者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語言功能、記憶功能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6]。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方式包括了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其中藥物治療這種非介入的治療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癥狀,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缺陷。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在接受了動脈溶栓介入治療后,其治療總有效率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尿激酶能夠對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產生降解作用,而在微導絲機械的配合使用下,保證了血管閉塞位置的有效通暢,而隨著局部藥物濃度的不斷增加,藥物和血栓的接觸面也逐漸擴大,從而加快了溶栓的速度,保證了溶栓的效果[7]。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尿激酶的動脈介入溶栓治療中,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但仍然需要預防血管再閉塞、腦出血等腦梗死后常見的并發癥,避免增加治療的難度,提高患者的復發率,進一步保證治療的效果[8]。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動脈溶栓介入治療能夠進一步保證治療的效果,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癥狀,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1] 田洪,郝磊,宋川,等.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治療的療效相關因素探討[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10):839-842.
[2] 劉秀云.藥物治療早期腦梗死123例[J].吉林醫學,2011,32(10):1941-1942.
[3] 閆樹貴,盛露秋,張文謙,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溶栓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24-28.
[4] 陳胡萍,曾憲容.伴無癥狀顱內動脈瘤的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概況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5,14(5):535-537.
[5] 胡海地,常青,陳喆,等.急性肢體動脈栓塞患者的外科診治及預后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41):2923-2926.
[6] 李保清.動脈溶栓介入治療老年急性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患者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9):49-51.
[7] 吳立新.無癥狀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34(14):4025-4027.
[8] 袁蕾,滕繼軍,李秋菊,等.靜止性腦梗死88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3,53(35):41-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4.114
湖南 415000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丁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