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霞
腰硬聯合麻醉用于急診剖宮產手術的安全性評價
王鳳霞
目的 探討腰硬聯合麻醉(CSEA)用于剖宮產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0例無麻醉禁忌的行剖宮產手術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100例。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觀察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觀察2組麻醉時間、麻醉效果、血壓變化等指標。結果 2組產婦麻醉前平均動脈壓(MAP)、舒張壓(DBP)、收縮壓(SBP)、血氧飽和度(SpO2)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產婦胎兒娩出后、分娩結束時上述觀察指標較對照組產婦更加穩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麻醉藥物起效時間為(8.4±2.7)min,對照組為(16.3±5.2)min,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首個及第2個胎兒娩出時間分別為(15±4)min、(16±4)min,均顯著短于對照組(16±5)min、(28±5)min,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分娩后出現頭痛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對照組產婦分娩后出現頭痛19例,大出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產婦經積極處理后上述不良反應均消失。結論 在剖宮產手術中,腰硬聯合麻醉(CSEA)在麻醉效果上優于硬膜外麻醉,對孕婦、胎兒的影響也較小,是比較理想的剖宮產手術麻醉方法。
硬膜外麻醉;腰硬聯合麻醉;剖宮產手術
剖宮產,或稱剖腹產,是當產婦順產困難或在發生子癇等妊娠并發癥時所采取的一種有效手術手段。手術切開母親的腹部及子宮,用以分娩出嬰兒。通常剖腹生產是避免因陰道生產可能對嬰兒或母親性命及健康造成損害[1]。但近年來,隨著人類經濟水平的提高,部分剖腹生產被用作替代本來的自然分娩,這主要是剖宮產避免了自然分娩的疼痛感,在麻醉藥物起效后,患者感覺不到分娩的疼痛感。在剖宮產的手術過程中,手術方式是最重要的輔助手段,在幫助分娩的過程中,鎮痛鎮靜的效果影響著手術的成功與失敗,其對產婦的心理以及生理均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2]。在剖宮產手術的麻醉方法中,如何選擇麻醉方式成為麻醉醫生最大的爭議點。因此,對于麻醉方式的選擇較為關注,臨床須選用麻醉效果好且術后并發癥較少的麻醉方式。為此,本研究選擇200例無麻醉禁忌的行剖宮產手術患者,探討硬膜外麻醉(CEA)和腰硬聯合麻醉(CSEA)用于剖宮產手術的臨床效果,現將麻醉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資料來自于山東省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婦產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接受剖宮產產婦,全部患者均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等。隨機將全部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對照組年齡
22~37歲,平均年齡(26.6±5.3)歲,體質量37~85 kg,平均體質量(69.6±2.2)kg,初產婦42例,經產婦5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43歲,平均年齡(26.1±3.7)歲,體質量39~79 kg,平均體質量(69.6±2.2)kg,初產婦40例,經產婦60例。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為產婦連接好監測裝置,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等基本生命體征,鼻導管吸氧。隨后在上肢建立靜脈通道并輸入適量平衡液,起到擴容作用。麻醉時患者選擇左側臥位,將腰椎間隙充分打開,穿刺部位為L2~3。
1.2.2 對照組 行硬膜外麻醉。予以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部位椎體的L2~3間隙,在椎體的L2~3向上置管。經硬膜外的導管注入4 nml的2%的利多卡因,5 min后觀察有無平面出現,確定導管在硬膜外腔而不在蛛網膜下腔后,再次注入總量10~15 mL的混合液,混合液由1%的鹽酸利多卡因和0.375%羅哌卡因組成。隨后根據需要酌情追加藥物。
1.2.3 觀察組 行腰硬聯合麻醉。穿刺部位椎體的L2~3間隙,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繼以針內針法實施腰麻,抽出針芯穿刺管內流出清亮的腦脊液時向頭側注射麻醉藥物,以0.1 m/s的速度經穿刺管注入到蛛網膜下腔,后向頭側置入硬膜外導管
3 cm,隨后根據麻醉平面手術時間酌情追加藥物。麻醉藥量取決于孕產婦的具體情況及臨床需要。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麻醉前、胎兒娩出后、分娩結束時對產婦的平均動脈壓、舒張壓、收縮壓、血氧飽和度進行觀察。觀察麻醉藥物發揮作用時間及胎兒娩出時間。觀察分娩完成后2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進行處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行斂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 (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產婦不同時間點MAP、DBP、SBP、SpO2比較2組產婦麻醉前平均動脈壓(MAP)、舒張壓(DBP)、收縮壓(SBP)、血氧飽和度(SpO2)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產婦胎兒娩出后、分娩結束時上述觀察指標較對照組產婦更加穩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婦不同時間點MAP、DBP、SBP、SpO2比較(x±s,n=100)
2.2 2組麻醉藥物發揮作用時間及胎兒娩出時間比較觀察組產婦麻醉藥物起效時間為(8.4±2.7)min,對照組為(16.3±5.2)min,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4831,P<0.05);觀察組產婦首個及第2個胎兒娩出時間分別為(15±4)min、(16±4)min,均顯著短于對照組(17±5)min、(28±5)min,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首個=3.1235,t第2個=18.7408,P<0.05)。
2.3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分娩后出現頭痛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對照組產婦分娩后出現頭痛19例,大出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29,P<0.05);2組產婦經積極處理后上述不良反應均消失。
近些年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剖宮產率也隨之增高,因此產科剖宮產手術應綜合考慮到產婦生理變化與母嬰安全[3]。剖宮產手術多為急診手術,需在短時間內進行達到麻醉效果,減輕產婦疼痛,以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增強手術安全性[4]。在剖宮產手術中硬膜外麻醉可滿足手術基本要求,但其阻滯也存在階段性與不完全性,其術野肌松較差,手術牽拉痛,患者滿意度較低,特別針對瘢痕子宮剖宮產術,且行硬膜外組滯患者,由于硬膜外發生的慢性炎癥,組織局部粘連,導致局麻藥物擴散受阻,不同程度的阻滯不全,導致麻醉誘導時間加長.降低麻醉效果[5-6]。有時需要應用全麻藥物鎮痛,減輕反應。但應用全麻藥物會對圍生兒造成不利影響。腰硬聯合麻醉為聯合硬膜外麻醉與脊麻的一種麻醉方式,起效快、局部用藥少、效果良好,阻滯較為完善,循環干擾性較小,術后經硬膜外鎮痛、未受麻醉時間限制,在剖宮產術中采用較為理想麻醉方式[7]。同時麻醉平面受到較多因素影響,包括注入麻藥速度、濃度、方向,對患者自身也有較多要求。腰麻針較傳統針細,不會導致硬膜與蛛網膜明顯損傷,可有效控制腰麻后發生頭痛。術后可給予硬膜外自控鎮痛,肌肉松弛較好,鎮痛能力強。以保障麻醉與手術安全性[8]。本組研究中觀察組經硬聯合麻醉,其麻醉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在起效時問與局麻藥物用量指標上也優于對照組。
國外研究者在對硬膜外麻醉與腰-硬膜外麻醉效果進行比較時發現硬膜外麻醉起效較快,能夠有效阻滯運動神經,而患者硬膜外穿刺后頭疼(PDPH)及焦慮等發生率均比較低,而兩種麻醉下,產婦惡心、低血壓及產后背痛等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產婦在胎兒娩出后及分娩結束時血流動力學及血壓等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麻醉起效效果及胎兒娩出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腰-硬膜外聯合麻醉能夠充分發揮連續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的優點,藥物使用劑量較小,起效快,同時肌松作用完全,治療效果確切,牽拉反應較少,分娩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徐春鳳.腰-硬聯合麻醉和持續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宮產術效果比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4):74-75.
[2] 杜玲.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剖宮產手術臨床效果的比較[J].求醫問藥,2012,10(3):472.
[3] 樊梅,程斌.剖腹產患者腰硬聯合與硬膜外麻醉術后鎮痛效果比較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5):711-713,716.
[4] 陳云飛,安建雄,武莉芳,等.0.12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用于雙胎妊娠合并妊高征剖宮產術的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4):3483-3484.
[5] 薛楊,龔志毅,褚慶福,等.雙胎剖宮產術的麻醉管理[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22(6):469-470.
[6] 樊梅,彰寧,黃科,等.腰硬聯合麻醉與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鎮痛中應用效果的比較[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4):1263-1264.
[7] 柯緯祺.腰硬聯合麻醉在剖宮產術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1):45-46.
[8] 張芳.腰硬聯合麻醉與硬膜外麻醉在剖宮產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0):74-7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039
山東 271100 山東省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王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