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
摘 要:當今,社會圍觀現象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我們預想的結果,從而使地方行政管理機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本文對轉型時期的社會圍觀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出群體間的沖突由直接利益沖突走向無直接利益沖突,人們的這種非理性行為會影響到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所以,要求建立一個社會圍觀者服務與行政管理的新型模式。
關鍵詞:社會圍觀現象;多元管理模式;地方管理創新
近年來,社會圍觀者力量的現實化和復雜化正讓我國地方行政管理而臨前所未有的考驗。無論是“李剛門”、“強拆門”和“誹謗門”,還是湖北石首事件、貴州甕安事件、池州“6.26”事件和廣州新塘"6.11”事件,均因一個普通人的非正常傷亡,引發成千上萬甚至數萬人的圍觀,但當地政府行政處理不當,最終導致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它給地方行政管理者所帶來的壓力、給政府和組織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伴隨著一系列群體性事件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形成了諸多特殊的看客群體,我們稱之為“社會圍觀群體”。許多群體性事件都伴隨著眾多圍觀者(包括網民)的推波助瀾,引起媒體不斷“發酵”,促使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這些都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做出十分必要且及時有效的行政處理。
一、轉型時期的社會圍觀現象
本文研究的社會圍觀者是指廣大網民與沖突性事件中的看客這兩大圍觀群體,社會圍觀現象則是由廣大網民群體和沖突事件看客群體,對某一社會問題或事件,在網上或事發現場進行層層圍觀,從而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推動政府行政決策的改變或沖突事件的行政處理的社會現象。
社會圍觀現象的背后隱藏著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亦折射出中國大眾的一些心理模式,例如好奇心理、從眾心理、對地方政府管理的不信任心理,甚至無理取鬧的心態。社會圍觀如同一把雙刀劍:一方而,社會圍觀現象處理得好,有利于促進地方行政管理工作,使圍觀者變成維護社會穩定的參與者。另一方而社會圍觀現象處理得不當,將有損地方政府公信力,使圍觀釀成重大群體性事件。圍觀的力量在于改變地方政府管理,它喚起人們對公共事件的好奇,對不作為的官員或管理部門施加壓力,通過“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及行為方式來改變現狀。
(一)社會圍觀狀態下群體沖突特點
1.群體間沖突由直接利益沖突走向無直接利益沖突
我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由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城鎮社會、由世俗社會向法理社會轉型過程中。在社會轉型時期,新舊體制的變化帶來了利益格局的變化。勞動就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引起了社會民眾心理的失衡。這些心理失衡突出地表現為一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這種相對剝奪感會引起社會民眾負而情緒的發生,如憤怒與怨恨等,從而導致社會民眾的心理對抗和利益沖突不斷加。利益沖突又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的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這種“無直接利益沖突”,即社會沖突的眾多參與者與事件本身無關,一些參與者并沒有直接利益訴求,而只是因曾經遭受過不公平對待,長期積累下不滿情緒,借機表達、發泄,其中潛在的危機很大。研究社會矛盾的專家認為,現實群體性事件和網上群體性事件雖然都有直接的誘因,但導致事件升溫的往往是社會情緒的釋放。因此當前要注意防范兩類群體性事件發生,一類是涉及直接利益沖突群體性事件,一類是直接利益沖突引發無直接利益群體性事件。
2.當前普通群體事件多屬于無直接利益沖突事件
無直接利益沖突實際上也是某些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種非理性參與行為,這是近年來社會公共生活中較為突出的現象,特別是網上圍觀者多與社會沖突事件的參與者與事件本身利益無關,但是他們卻在圍觀中把事件擴大。從池州“6.26”事件到貴州甕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再到廣州新塘事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無直接利益”產生的“心理共鳴”。一些無直接利益相關者,遇到原本與自己沒有任何直接關系的事件,卻借機參與“起哄”,矛頭直指地方行政機關,并迅速在社會圍觀者中形成一滾成球“雪球效應”和一呼百應的“廣場效應”,眾多群體性事件都是在很短時間里聚集起成千上萬人圍觀。
(二)社會圍觀挑戰單一性行政管理模式
1.單一性行政管理模式而臨嚴峻挑戰
單一性行政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實行至上而下或由內而外并按照某一種方向的管理方式。單一性行政管理的特征主要是行政理念、行政職能、行政口標、行政行為的單一化,它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廣州新塘“6.11”事件恰好是一起本地人管理外地人這種單一性行政管理模式產生的后果。長期以來,這個村鎮實行的是本地人管理外地人的單一性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下的外來工早已積下了深深的思怨。于是,當有了這樣一對外來工夫婦與當地治安人員發生肢體沖突時,眾多無直接利益沖突的外來工紛紛投身到“6.11事件”中來。事件表明,原有單一性行政管理模式已經過時。
2.多樣性服務管理方式勢在必行
多樣性服務管理指的是一種旨在提高政府使用不同類型人力資源效率的管理實踐。針對“6.11"群體性圍觀事件來說,就是使用本地人與外地人共同參與地方行政服務管理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要實行由管理的單一勝向兼具原則性、靈活性、多元性、規模性于一體的多樣性管理轉變。為了克服地方行政管理中個人認知方而的不足,加上社會轉型中各種無直接利益沖突群體的大量產生,就要求管理者從全局、大局出發,把各個群體的利益綜合起來考量,從而形成對各個群體、各個部門、各個組織的合理規劃、科學決策、協調指揮、有效監督的一個統籌服務管理。
二、建構社會圍觀者服務與管理的新型模式
充分發揮社會圍觀的正功能,發揮社會圍觀者的積極作用,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看,社會圍觀有利于對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實行有效的監督,有利于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決策,有利于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等等。可以說,社會圍觀現象能夠演變成“社會圍觀運動”,進而改變某項社會政策和制度,左右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能否將社會圍觀現象所帶來的群體性事件的處理納入行政管理創新的框架,既是加強社會圍觀群體與地方行政管理群體良性互動的前提,也是對立足于復雜的國家社會關系中的行政管理者的極大考驗。
(一)預防與化解無直接利益沖突
1.調整利益格局,建構資源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在分析各種社會圍觀現象中,我們發現,導致社會圍觀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分配機制不健全,因此,建構資源分配機制成為從源頭上化解群體性事件的重要突破口。調整利益格局,理順利益關系,在此基礎上建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緩解廣大圍觀者的社會不平衡心態。
2.拓寬利益表達渠道,建構民眾社會心理“釋放”機制。當前,不同群體利益訴求的表達出現較大的不平衡勝。因此,有必要拓寬各階層的利益表達機制。第一,建立與完善民意“表達”機制和“釋放”機制。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開展社會心理疏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公眾健康的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創新圍觀群體的行政管理模式
1.創新圍觀群體社區管理模式
社區行政管理是由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構成的基層管理體系,對社區內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進行規劃、組織、協調、監督和服務,它將日益成為政府社會管理與創新的重要內容。無論是“6.11”事件,還是“6.26”事件,它們的起因、發生和發展都是來自社區,然后推向周邊區域。圍觀群體中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區中,而許多群體性事件來源于社區管理、社區物業、社區拆遷等方面。因此,我們要從管理理念上走出傳統管理和被動應對的誤區,從主動接納和共同參與管理的視角,樹立“社區利益共同體”的新理念,加強對圍觀群體社區服務與管理。圍觀群體無疑是那種隱約萌動的公共參與精神,如果把這群體圍觀也稱之為社區參與,把廣大圍觀者組織到社區管理、社區教育、社區服務中來,將有利于調動圍觀者的積極性,提升社區行政管理水平。
2.創新圍觀群體信息網絡管理模式
圍觀群體信息網絡管理模式是在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信息化、知識化的潮流下,應運而生的針對群體性事件的一種管理模式。它通過對管理要素的優化組合,管理節點功能的正確定位,在分層管理的基礎上,引進管理信息平臺和高速寬帶互聯網,使各種信息具有并列運行和實時處理能力,從而大大提高行政管理功效。
三、結語
構建一個新型的行政管理模式與社會圍觀服務,預防與化解無直接利益沖突,創新圍觀群體的行政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社會圍觀的正功能,發揮社會圍觀者的積極作用,才是問題的關鍵。因此,本文對社會圍觀狀態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創新進行淺析,使其發揮正能量,更好的發展未來。
參考文獻:
[1] 謝建社,謝宇,賴建鋒.社會圍觀狀態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3(03).
[2] 楊凱.審判管理理論體系的法理構架與體制機制創新[J].中國法學,2014(03).
[3] 施昌奎.網絡圍觀公募基金會的形成機理與作用分析[J].社團管理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