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漸完善,世界之間的地域性距離逐漸縮短,從而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因此,立足于全球化的市場背景下的“地球村”已經由理論概念轉化為實際現實。然而,世界共通帶來的全球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各地區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日漸凸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物價標準、市場勞力、人均生活水平等眾多物質環境天差地別,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各地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因此,探尋造成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研討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表現,擬定推動經濟發展平衡的具體對策,對世界經濟彼此帶動,穩步發展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很多。其中,落后國家的后發優勢、先進國家的技術轉移,還有資本、技術等因素都起了很大作用。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有適應性的調整。
關鍵詞:世界經濟 ;發展不平衡;應對策略
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一直主導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這其中既有大英帝國的“獨霸世界”、美國的“超級大國”、日本的戰后經濟奇跡,也有英日經濟的衰落、美國經濟的“腳步放緩”……強國經濟的興盛、衰落,落后國家的奮起直追和迎頭趕上。只要對這些國家的興衰起伏過程進行分析,不難發現世界經濟的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不斷超越的,但是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發達國家會逐漸衰落,落后國家可以趕超。研究該問題對我國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逐漸趕超發達國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問題表現
(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
當前,造成世界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問題之一,便是發達國際發展的不均衡。其由于本身的政治體系一經濟體系的差異,以及科學發展的技術不同,市場需求不同及人口地域不同等,造成了國家本身發展有別于其他國家。研究世界近代史可以發展,自冷戰結束之后,經濟穩步發展并在全球起領導地位的美國,其發展實力一直穩居世界首位。然而,仔細研究歷史可以發展,二戰后的日本與西歐國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其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逐漸趕超美歐等過。這正是由于其經濟體制的改革、市場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們受教程度的穩步提升帶來的有益結果。由此可見,雖然同處發達國家行列,然而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同的經濟模式與政治體系,所構架的不同社會體系,對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造成了發達國家內部與整體發展間存在的失衡現象。
(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
當然,比起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是致使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更主要原因。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創建起眾多的“壟斷性”行業和科技,這些行業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進了其國家經濟的收益情況。相對的,由于技術發展不完善、經濟體系仍在建設與摸索過程中,雖然就中體而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當前的發達國家,然而其人口壓力同樣重于發達國家,造成人均增長受到限制,并直接影響了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的收入情況。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程相較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因此其社會經濟形態轉型尚不完全,這導致了其產業發展中的科技滲透水平較低、發展效率較慢、發展收益受阻等眾多現象產生,沒有良好的經驗指引,造成了其經濟發展頻走彎路,從而導致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失衡現象產生。
(三)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
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共同作用于世界經濟發展,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另一重要問題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該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歸功到底也是國家政治與經濟發展模式,市場本身的供需能力,自然資源的蘊含情況、地質地域差異,以及社會群體受教育程度造成的。自二戰結束之后,發展中國家開始了穩步的發展與建設,而其在建設國家與民族經濟的過程中,國家本身蘊含資源及地質地域環境造成了發展條件的天差地別。另外,本國內的市場需求,國際間的市場需求關系,同樣造成了其經濟發展的迥異,也是造成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當然,受教育程度注定了其科學技術的掌握與應用,在社會資源運用與開發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是
二、世界經濟發展對策
(一)再造比較優勢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是比較優勢(比較利益)理論的最先倡導者,他曾在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一書中詳盡闡述了比較優勢的理論。比較優勢理論不僅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學理論基石,而且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源泉的比較優勢戰略也成為許多國家遵循的經濟發展戰略。許多后起國家就是憑借比較優勢戰略迅速實現了經濟的起飛。如:比英國起步晚多年的美國,采用后發優勢引進歐洲大量資金、許多先進技術,利用穩定的國內環境、廣闊的市場、大量移民所提供的廉價勞動力等比較優勢迅速取代大英帝國而登上世界工業第一強國的寶座;前蘇聯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迅速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二戰后的日本充分利用本國質量較好的人力資源和技術與國外資源相融合,創造了經濟奇跡;世紀年代,亞洲“四小龍”、東盟一些國家利用自己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吸引歐美、日本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了經濟發展。客觀地講,中國也是比較優勢戰略的受益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利用了勞動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并藉此實施了出口導向的戰略,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近年來,我國利用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步降低。造成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在提高;另一方面是世界上一些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比我國更有優勢。為此,我國必須加快培養出新的比較優勢。根據我國的現狀,目前還不可能很快創造出以技術密集型產品作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但我們可以將較低勞動力成本與較高科技知識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作為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
(二)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國資金
技術的質量和水平一般而言,相對落后的國家在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特別是經濟起飛階段,都會出現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這就使引入外國資金、技術促進本國經濟建設成為必要。根據“起飛理論”和“金融主導模式”,巨額的國際資本是否會流向急缺資本的落后國家,關鍵取決于所在地的資本盈利水平以及投資風險水平。世紀末世紀初,數以億計的國際資本之所以敢大膽地涌入并沒有悠久文明歷史的美利堅共和國,正在于那里有可觀的資本回報和有保障的投資低風險。正是美國當時成功地引進了大批資本,美國支配美洲及世界經濟的夢話在世紀初就變為現實。目前,中國具有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經濟增長率持續居世界前列,不僅在投資安全方面有保證,而且在中國穩定的經濟增長中也能獲得可靠的收益。年上半年中國利用外資同比增長達到了的世界最高增長率。至年月底,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已在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萬家,合同外資余額達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余額超過億美元。為此,中國應對吸引來的外資加以引導,使其投向基礎設施、西部大開發和農業等,避免亞洲金融危機前東南亞一些國家用大量外資片面追求產業結構升級而導致的產業結構失衡、投資過熱使證券和房地產價格攀升出現的“泡沫經濟”、重復建設造成生產能力過剩所形成的“泥沙經濟”等。在技術引進方面,日本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年間,日本引進了向外國技術,而支付外國專利費、技術指導費等僅有億美元左右,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研發這些技術則需億美元。大量的技術進口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國在引進外國技術方面成績也十分顯著,從年到年我國與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簽訂了總計高達萬多項技術引進合同,引進技術的質量也不斷提高。正是在此意義上,前總朱镕基曾強調指出:“一定要把引進國外智力的政策一直堅持下去,并繼續擴大,向縱深發展”。為此中國引進技術訂吸收性發展技術的戰略,技術引進還應該注意積極消化、吸收、推廣和擴散先進技術,同時更應著眼于對引進技術進行必要的改進,使之更適合本國的要求。反對盲目引進,浪費資金。
三、結語
當前,現代化經濟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所改變,但是在實效上并沒有達到質的飛躍,因此,現代化經濟管理在日后的發展中,仍面臨著重大的轉變。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化思潮的沖擊現代化經濟管理面臨著重大的觀念轉變。產業集群主要優勢表現為產業鏈各環節銜接有序、互利互惠、運作順暢、價值共享增強技術柔性,利用產業集群協同管理來強化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間技術環節梳理。
參考文獻:
[1]沈明偉.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應對策略[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2]伍貽康.戰后經濟強國盛衰的幾點啟示世界經濟研究[J]. 世界經濟研究,2003(10).
[3]劉江永. 日本全面危機與國家發展模式轉軌[J]. 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