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松
摘 要: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組合及要素地位、生產模式、消費方式、產業形態等都發生了變化。技術創新支撐的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新常態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增長潛力開發,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大數據環境下的數字技術顛覆了傳統技術創新理論,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要實現數字技術創新對創新驅動的引領。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目前全球已經邁進大數據時代。與傳統小數據時代相比,現在這個時代的數據在體量上已經呈現出指數化的增長,數字化技術以及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一、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
(一)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組合及地位的變化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生產要素的配置組合與不同要素的地位各不相同,也因此決定了社會財富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以及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性。 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到信息時代,生產要素的結構經歷了“ 勞動力 + 土地” →“ 勞動力 + 土地 + 資本” →“勞動力 + 土地 + 資本 + 技術(信息、知識)”的演進過程。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的結構進一步拓展為“勞動力 + 土地 + 本 + 技術(信息、知識) + 數據”。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生產要素在生產過中的作用也盡相同。 在農業經濟時代,土地等自然資源成為社會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在工業經濟時代起主導作用的則是資本,在信息時代,知識和技術逐步替代資本成為社會生產中的主導要素。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應用能力成為社會生產中的主導因素,也改變了傳統產業形態,衍生出新的產業形態。
(二) 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中生產模式的變化
生產模式是指生產者對所投入資源要素、生產過程以及產出物的有機有效組合和營運方式的一種總體概括。① 不同時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的差異性,都對生產模式的變革起到重要響以制造業為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到現代的信息化社會大體經歷了手工作坊式單件生產模式、單件小批量生產模式、大批量生產模式、多品種小批量柔性生產等幾個階段。其中手工作坊式單件生產模式是早期工業化的產物,它的特征是以手工生產和單件定制為主要形式。這種模式與當時生產力的低下這種模式與當時生產力的低下信息技術的不發達以及市場需求有限的狀態相適應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力代替了人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市場經濟交易范圍也迅速發展,工廠大量出現,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基本建立,實現了單件小批量生產模式對手工作坊式單件生產模式的替代。需求的增加客觀上刺激了企業的創新美國福特公司開創的機械式自動流水線生產,模式,以及在其之后由于技術進步實現的大規模智能化的流水線在工業生產中的普及應用,使高效率低成本的大量生產得以實現。 隨著市場需求的飽和和消費者個性、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增加, 大批量生產模式與市場多元化、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多品種小批量柔性生產式應運而生。 大數據時代依托移動互聯、云計、聯網,使得人們將產業經濟與信息經濟進行整合成為可。 生產者和用戶通過上線網絡、互動聯網,實現了信息快速交換,雙方之間的距離近乎消失,改變了傳統的“需求 - 設計 - 制造 - 銷售與服務”生產模式,更具高效率和高柔性的生產模式成為未來趨勢。 其主要特征是精確生產定制生產、開放式生產。 一是由 B2C 向 C2B 的轉型,用戶與生產者直接通過網絡鏈接,以銷定產, 實現零庫存、零積壓,可達到精確生產;二是數字化技術的用,用戶需求成為生產者生產的依據,個性化的智能生產成為趨勢實現了定制生產;三是多維度的信息反饋,使生產者能夠及時了解用戶體驗數據,通過數據分析修正當前的研發、生產活動增強了整個生產過程的開放性。
(三)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中消費方式的變化
消費方式是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它既是消費者與消費對象發生然關系的方式,又是消費者作為社會的人在消費生活中形成一定社會關系的方式。 因此,消費方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從消費方式自然屬性的角度來看, 傳統的消費方式是典型的線下消費,人們依托于實體消費場所進行消費。 在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大數據時代,消費方式實現了由線下消費到線上消費,又從線上消費向線上線下(O2O)融合消費轉變。 以線上消費為例,2013 年網絡購物交易規模 1. 85 萬億,同比增、長 42% ,2014 年雙十一,天貓單日營業額就達到571億元。線上消費不僅體現了互聯網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海量消費大數據被記錄儲,在云計算的分析后企業會比消費者自身更了解消費的真實面貌。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依托互聯網達成消費協議,實質性消費則在線下實現,該模式有機融合了線上信息查詢、比價、付費與線下體驗、消費兩大領域,加快效率的同時也讓線下活動數據可視化。 從消費方式的社會屬性來看,消費者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由單向消費與供給關系,演化為依托移動互聯網絡的多元互動關系,即消費者與生產者、消費者與供應商、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多互動的網狀社會關系格局。
二、大數據時代我國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路徑
(一)以大數據挖掘為核心,強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
目前大數據技術應用在很多行業還處在初級階段數據生產力的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 因此,要從數據的收集、儲存、處理、應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強化。 一是在數據收集方面,對物聯網和各類信息設備數據附上時空標示,去偽存真,盡可能收集異源甚至是異構的數據,必要時還可與歷史數據對照,多角度驗證數據的全面性和可信性。③ 二是在數據存儲方面,要按照一定規則對數據進行梳理和類,通過過濾和去重,減少存儲量,同時加入便于日后檢索的標簽,實現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的目標。 三是在數據分析方面不斷探索新的數據挖掘技術,如對多種數據類型構成的異構數據集進行交叉分析的技術等,①從而解決數據價值化問題。 四是在數據的應用方面,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技術服務于政府宏觀經濟調控、企業決策和居民生活服務。
(二)以大數據鏈建設為載體,建立安全的大數據網絡
鏈是大數據的基礎設施,通過鏈路建設,實現了云到云、云到端、端到端的互通,使不同層次不同應用領域的數據共享和高效利用成為可能。 以大數據鏈為載體,將信息收集、處理、應用相鏈接,最大化發揮了數據潛在作用。 因此,大數時代轉變發展方式必須以大數據鏈建設為載體,有效整合“ 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實現大數據的正效應。 一是在建設過程中著眼于長遠可持續發展,既要制定好互通標準,實現多種設施的協同發展,又要前瞻性地預留接口,以便未來的升級換代和拓展擴容。 二是樹立數據風險管控理念,扶持國產的大數據技術與平臺建設和發展,積極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努力突破核心技術,逐步提高鍵設施的自主可控水平。 三是加快大數據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步伐,就“數據權和“數據隱私權”制定法規或標準,通過法律來保護公民和國家的數據安全。
(三)以平臺戰略為支撐,打造大數據時代的多方共贏的生態圈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有效地促進了產業融合不同產業之間的鴻溝不斷縮小業融合成為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是能否構建平臺。 通過實施平臺戰略,建立共生的機制,連接兩個以上群體,彎曲、打碎了既有的產業鏈有效激勵多方群體之間互動,為實現多方共贏提供條件。而平臺戰略充分實施的必要條件是打造一個多方共贏的生態環境,并在平衡中成長。 一是樹立多變服務理念,將平臺事業定位為可以服務“多變群體的機制,連接起各群體之間的跨邊網絡效應,并增強同邊群體間的同邊網絡效應。 二是制定有效的定價策略,將知名用戶與普通用戶都納入到服務體系中來,突破臨界數量,促進正向循環。 三是明晰定位,增強自身能,確保“有能力為各邊用戶提供最多利益和最能滿足各邊用戶的需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思維,客觀上要求新的文化適應時代的變化,文化創新的重要性不斷凸顯。 通過文化創新,可以有效建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精神引領和智慧支撐。 以文化創新為載體,實施文化創新驅動戰略,不僅深化了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也更符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演化方向。
三、結語
大數據時代的改革,促使企業發展的重心向著技術創新方向發展,在使用創新技術工作時,應該與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特點相結合,并且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以建立技術創新平臺為基礎,培養技術才并對人才進行擴充,全面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在政府與國企相互合作下,建立大數據平臺,并且利用大數據的組合性和開放性,實現技術共享和理念共享。要想建立大數據創新技術,離不開政府與國企的參與,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新常態數字技術對技術創新具有引領價值。政府、企業以及科研人員是技術創新的三大支柱,技術創新是我國新常態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也是加快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林富強. 大數據時代我國新常態經濟增長中技術創新的路徑轉型[J]. 商場現代化,2016(09).
[2]茹少峰,大數據時代我國新常態經濟增長中技術創新的路徑轉型,201504).
[3]吳振磊大數據時代我國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J]. 人文雜志,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