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承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人口經濟關系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但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穩定貫徹落實,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與人口狀況都受到影響發生了改變,呈現出如今的“經濟新常態”與“人口新常態”。
本文首先對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以及人口經濟關系發生的重大變化進行了概述,詳細分析了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聯系以及經濟新常態下的人口及相關社會政策的討論,旨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人口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現今我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速減緩、人口紅利消退、人口老齡化加速和超低生育率的經濟新常態與人口新常態,經濟與人口相互作用促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現狀,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來穩定人口發展和經濟增長,其中就包括完善政策、推進老年人口再就業等問題。人口新常態不僅是我國經濟新常態形成的決定因素之一,同時也是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基礎性條件。因此,必須予以重視。
一、 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
(一) 人口新常態
由于人口在過去特定的某一段特定時間內的暴增,曾給資源環境帶來沉重壓力,但在經濟得到一定發展后,我國人口紅利的優勢開始凸顯,具體表現為工作年齡人口比重大,社會撫養比低,國民儲蓄率高。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然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實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兩年齡段人口數量差距過大,導致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即使是國家鼓勵生育,全面放開“二胎”,全國的生育率也在持續走低,進而出現了“人口新常態”的現狀。“人口新常態”是指中國人口進入加速老齡化和超低生育率的狀態。雖然在人口數量上中國仍占據世界首位,但在人口結構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人口新常態的五大特征是:人口增長率處于低水平并將要邁入負增長;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撫養比提高;老齡化加速,平均預期壽命顯著延長;人口素質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大幅度增長;人口城鄉分布格局改變,人口城鎮化快速發展。
其中,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尤其突出,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巨大的老年人口基數與加速的老齡化,使我國不僅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是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同時,人們對中國人生育問題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一直停留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刻板印象,對現實低生育率認識不足導致了預期過高,常常出現“預測誤差”。二者疊加效應使得人口新常態的現象更為凸顯。
(二) 經濟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經濟新常態”一詞,他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之“常”,就是平常穩定。轉入新常態,代表著過去三十多年來10%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不適用于現今,過去那種不符合平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也不適用于當下。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峰會上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他系統全面地解讀了新常態的特點,概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點:第一,動力轉換: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加平穩,而增長動力將更多元;第二,速度變化:經濟增長要放緩,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第三,動力轉換:政府通過大力簡政放權,使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第四,結構優化: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三產所占的比重超過二產,占主體地位;
二、人口經濟關系發生的重大變化
中國的人口經濟關系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經濟進入下行的新常態,人口也進入萎縮的新常態。根據2014年易富賢博士和蘇劍教授對中國2015-2080年的人口預測,在低方案下,中國的總人口將從2010年的12.67億減少到2080年的7.35億,減少42%。201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其后在APEC會議上,習近平在題為《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中向包括130多家跨國公司領導人在內的世界工商領袖們,闡述了什么是經濟新常態、新常態的新機遇、怎么適應新常態等關鍵點。新常態的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015年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較大,預計GDP增長7%左右。回顧歷史,1978-2008年三十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最近三年平均為7.7%。經濟新常態同時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和“潛在風險”,其中一個還沒有引起足夠關注的問題是來自人口方面的變化,包括勞動力短缺和老化、持續低生育率和快速老齡化。
三、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聯系
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聯系是密切的。人口新常態的各個基本特征對經濟既有獨立影響,又有聯動效應。其中,人口新常態對經濟的影響有兩個直接路徑:一是從需求方面影響。從消費需求看,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和城鎮化都會直接改變消費需求的水平和結構;從生產需求看,這些變化也會影響廠商的市場預期和投資需求。二是從供給方面影響。勞動力減少將使勞動力供給趨于緊張,撫養比提高會導致儲蓄率下降,并抬高利率,這都形成對供給的約束。鑒于之前的經濟發展政策已不適應現今的人口、經濟新常態,為應對新常態,應制定新的政策,以適應二者互相促進、和諧發展。
四、經濟新常態下的人口及相關社會政策的討論
(一) 社會政策方面的議題
在統一的框架下改革民生制度,完善社會政策。社會政策涉及民生的各個領域,而且彼此關聯。我國目前的社會政策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各項政策之間的割裂、不協調,甚至彼此矛盾和沖突。實際上,我國還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社會政策體系。這種狀態使得個人和家庭無從做出長期的生活安排,也難以規劃個人和家庭資源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分配,并導致了許多短視和短期行為,助長了機會主義,這導致了巨大的社會交易成本,也提高了社會貼現率。因此,民生制度和社會政策的整體改革是應對人口新常態及其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戰略舉措,特別是要在收入分配、教育、培訓、衛生醫療、社會保障、住房、家庭支持、公共服務等各個領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目前要特別關注3個方面:一是大力促進人力資本投資。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公平教育機會,建立全民終身教育體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激勵個人、家庭、企業和社會對人力資本投資,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持。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在制度上為我國的老齡社會保駕護航。三是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消除勞動力市場歧視和流動障礙,發展多樣化的就業形態和就業方式,增強勞動力市場的彈性,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二)人口政策方面的議題
人口政策是改變人口新常態不利方面和調整新常態下人口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手段。嚴格地講,人口政策也屬于社會政策范疇,但考慮到我國人口發展的特殊性,在此對人口政策議題單獨進行討論。目前,我國人口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在3個方面。第一,全面取消獨生子女政策。緩解老齡化沖擊的最根本手段是提高生育率,許多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國家都采取了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我國政府從2013年開始已經在全國逐步實行了“單獨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加快完善生育政策的步伐,盡快全面取消獨生子女政策,并制定相關的社會政策鼓勵群眾生育兩個孩子。如果從現在開始能夠使生育率回升至更替水平,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緩老齡化速度,并可以緩解本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老齡化壓力。第二,建立家庭友好的制度環境,為家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家庭在老齡化的社會里變得尤為重要,通過家庭政策和公共服務可以幫助家庭功能的正常運行和減輕家庭負擔,這些支持不僅可以提高家庭福利水平,同時還可以提高勞動力的生產效率。第三,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在國家制定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中,要給予從農村遷移或流動到城鎮的人口特別的政策支持和制度關懷。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這兩個新常態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道路、模式和步伐。因此,只有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有處理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下問題,這樣才能推進我國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羅良文,梁圣蓉.論新常態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化——基于1994-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28-36.
[2]李長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就業形勢與政策選擇[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1-9.
[3]趙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政策及成果探究——基于對日本70年代轉型歷程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11:2-3.
[4]肖翔.理性認識經濟“新常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5:71-75.
[5]本報記者.轉型升級:是經濟新常態的核心與本質[N].山西政協報,2016-09-280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