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需求,勞動經濟學理論得到了不斷發展,其主要是研究勞動關系以及勞動經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屬于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勞動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的研究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本文首先對勞動經濟學及勞動經濟學理論中國化發展的基本脈絡進行了概述,詳細分析了勞動經濟學理論中國化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著力解決勞動經濟學中國化發展創新的一些關鍵問題,旨在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經濟學理論發展及中國化實踐的研究可以為企業擴展生存空間提供智力支持。合理規劃設計好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經濟高效穩定運行。
一、勞動經濟學簡介
勞動經濟學是指:發現和研究勞動關系,以及揭示勞動經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從勞動經濟學起源到至今,已經形成了很多學派,例如古典經濟學派、制度經濟學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等等,因此,勞動經濟學是經濟學一個主要分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經濟學探討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勞動力再生產、勞動力的就業、勞動力市場以及勞動力管理體制等等,所涉及的內容與經濟發展存在密切聯系,有利于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經濟學起步比較晚,研究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仍舊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國,專門從事研究勞動經濟學的企業相對較少,因此,勞動經濟學仍舊無法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個人的經濟理念逐漸發生改變,人們充分意識到勞動經濟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尤其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式十分嚴峻。因此,不斷對勞動經濟學進行研究和探討,對于緩解我國就業壓力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勞動經濟學理論中國化發展的基本脈絡
1927年開始,我國勞動經濟學的傳播和研究。1929年陳達在其所著的《中國勞工問題》一書中,論述了中國勞工歷史、現狀和解決途徑等問題。1931年朱通九出版了《勞動經濟》一書,定義其“是研究勞動者經濟行為的科學”。全書系統介紹了勞動運動、最低工資法、工會與勞工組織、失業、工資原理等當時國際比較先進的勞動經濟學理念,對勞動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一批有關勞工問題的社會學著作與法學著作相繼出版,充實和豐富了我國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由此也拉開了勞動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的序幕。以陳達、朱通九等為代表的學者,嘗試運用勞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分析中國社會的勞工問題,推動了勞動經濟學理論中國化發展的實踐。雖然這些學者主要是以制度分析為主研究勞工社會問題,與主流勞動經濟學有一定距離,但還是奠定了我國勞動經濟學的學科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間,勞動經濟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受到重視。學者們開始采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圍繞勞動制度、人口、按勞分配等領域進行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我國工商業資本主義改造過程中,勞動經濟學發揮了積極地指導作用。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勞動經濟學的理論成果主要應用于公有制為主體的計劃經濟領域。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必須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要揭示資本主義勞動制度腐朽和滅亡的必然性;有計劃的社會勞動組織和企業勞動管理,是勞動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分配理論要遵循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產品分配學說原理,符合社會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利益。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運用歷史和經驗分析方法,推崇邏輯推理和概念演繹,極少有實證分析。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下,我國的勞動經濟學意識形態和計劃經濟理論色彩非常濃厚,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化封閉和背離了國際主流勞動經濟學的研究范式。
三、勞動經濟學理論中國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 計劃經濟理論思維影響的挑戰。雖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勞動經濟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其基本理論主要來源前蘇聯的勞動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主要任務是為了論證社會主義勞動政策、勞動制度、工資制度的合理性,為發展計劃經濟、構建計劃經濟體制提供理論依據。在計劃經濟或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條件下形成的勞動經濟學理論,不承認勞動力具有商品性質屬性;在國家用工主體下,勞動者無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也沒有選擇、轉換崗位的自由。在分配上,大鍋飯、平均主義式的“按勞分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以人力資本為特征的要素資源分配,始終還沒轉化成政策實踐。這些對計劃經濟有指導作用的勞動經濟學理論,仍然影響和左右人們的思維,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政策制定始終有計劃經濟理論思維的影子。
(二) 滯后于勞動力市場發展的挑戰。中國勞動經濟學發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從計劃經濟勞動問題邏輯闡釋模式轉向現代勞動力市場經濟分析模式,從市場經濟的實際出發,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該說,這是符合學科創建普遍規律的。勞動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形成的條件首先是現實發展的需要,更加有針對性和專業地分析、解決發展環境中的勞動問題;其次是有豐富的經濟、社會學等理論支撐基礎和一批理論創新的成果。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必須致力于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社會勞動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雖然從西方引進來的現代勞動經濟學理論,為改革開放的實踐、特別是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及其體制機制建設,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分析工具,其解釋和預測能力、操作工具和研究手段等,都是過去較少或根本就沒有使用過的。但走過了這個階段,有中國化稱謂的勞動經濟學,不應該總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后面或影子下,甘當“無名英雄”或為當政者的詮釋工具。面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蓬勃發展,勞動經濟學除緊密聯系勞動力市場迫切解決的重大問題外,更需要確立學科體系的戰略思維,提出解決重大發展問題的方案。理論先行,才能超前干預,才能出現中國勞動經濟學理論繁榮的局面。
(三) 理論基礎薄弱的挑戰。我國具有現代分析意義的勞動經濟學學科建設,源自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勞動經濟分析思想和理論著作的引入,得益于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勞動力市場的逐步形成。在中國,市場經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實踐,作為研究勞動力市場運行規律和結果的勞動經濟學的發展,自然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步解構,直接導致了我國與計劃經濟時期相適應的勞動經濟理論陳舊,“企業勞動管理、勞動生產率”等勞動經濟學理論逐漸讓位于“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求、流動、就業與失業”理論。這也是我國現代勞動經濟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基礎。對于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我國勞動經濟學,在發展的過程中最容易受經濟體制、勞動力市場等相關制度變遷的影響。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體系尚不十分完善的情況下,在借鑒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勞動經濟學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勞動經濟學學科體系,自然存在研究范圍狹窄、內容不規范、過份追逐熱點、缺乏理論深度和廣度等先天不足的薄弱問題。
四、著力解決勞動經濟學中國化發展創新的一些關鍵問題
(一) 堅持開放、包容的科學精神?,F代西方的勞動經濟學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這些國家發展勞動力市場的理論借鑒,有其現實的發展環境和實踐的針對性。在中國,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勞動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確立,都是在計劃經濟體系的蘇聯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勞動經濟學理論基礎上任務聯系得更加緊密和迫切,用世界的、發展的眼光吸收人類社會的勞動經濟學成果,可以推進中國特色的勞動經濟學理論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二)推進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如果把中國的勞動經濟學放到經濟學的背景下去判斷,它還僅僅處在起步或發軔階段,在國家宏觀經濟和市場體系中還沒有完全獲得像經濟學那樣不可或缺地位,新政邏輯闡釋工具定位,仍然影響人們對勞動經濟學獨特功能和作用的正確認知。在勞動經濟學的諸多領域,如我國在市場化環境中最佳勞動政策及實踐評估、農民工市民化現實路徑及政策阻礙的文化因素分析、職業教育與勞動力需求契合度、應對新常態與新技術革命及互聯網時代對勞動力市場與就業影響、區域發展與分區推進中的勞動力市場支撐體系、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勞動力市場建設等理論實踐和政策問題,有待勞動經濟學深度研究與進一步突破。推進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是獲得更多創新成果和確立勞動經濟學地位的關鍵,勞動經濟學中國化的發展需要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
五、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經濟學理論發展及中國化實踐進程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次,我們應在勞動經濟學理論的指引下,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制定合理的中國化實踐進程規劃,促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莉。勞動經濟學理論發展及中國化實踐的思考[J]。攀登,2016,(01):102-105.
[2]趙銀河。論《巴黎手稿》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D]。吉首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