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斌 尹航 于曉洋
[摘 要] 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在功能定位不明確、運營機制不完善、政策扶持不精準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也面臨著建時熱、建后冷的尷尬局面。梳理了國家層面近十年的創業政策,研究了國內學者近十年的研究文獻,從功能定位、運營機制、困境和發展前景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綜述研究,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和運營機制研究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運營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37-03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政府、高校和企業熱衷于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然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面臨著功能定位不明確、運營機制不完善、政策扶持不精準的發展困境。積極探索有效的運營機制,是大學創業孵化基地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政策體系
根據麥可思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人數占當年大學生畢業總數的1.5%,2011年上升了0.1個百分點,2012~2015年維持在1.5%~2%。
從國家政策層面分析大學創業孵化基地的政策體系建設。
(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政策體系的建設階段(2008~2012年)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8]111號),就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創業環境正式提出了建立創業孵化基地。
2010年,教育部和人勞部分別印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31號)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創業基地,明確創業基地功能定位,規范創業基地管理,提供多種形式的創業扶持。
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2011年國發[2011]16號),通知要求在充分發揮各類創業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并給予相關政策扶持。
201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0]11號),加快建成一大批高校學生創業實踐和孵化基地。各高校也要積極整合資源,通過企業參與等方式建立創業基地,并進一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提升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
201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先后印發《關于推薦認定首批國家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有關問題的通知(人社廳發[2012]82號)》和《關于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進一步落實創業幫扶政策的通知》(人社部函[2012]108號),對國家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的基本條件、推薦認定程序進一步明確,并確定了首批國家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2012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1]12號),全面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業基地建設,大力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實習和項目孵化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建設。
(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政策體系的發展階段(2013年至今)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35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高校推進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融資、跟蹤服務等“一條龍”創業服務。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鼓勵各地區、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作為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好一批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業示范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和職業院校實訓基地。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2016屆尚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通知》(教學廳函[2016]42號),大學科技園、創業園要努力創造條件為創業畢業生解決場地、資金和人力資源等問題,讓畢業生敢創業、會創業、創成業。
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功能
大學生創業基地功能定位為研發創新、企業孵化和創業人才培養(張慶祝,2007)。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下面幾個方面。
(一)項目孵化功能
高校創業孵化基地作為孵化器組織,可以為參與者提供全程的指導和服務,使每個初創實體得到有效磨煉并逐步發展壯大,盡可能降低這些初創實體的創業風險和成本,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林朝忠,2011)。
(二)人才培育功能
高校創業孵化基地為大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實戰操作的創業培訓,對創業者進行技能培訓、創業風險、就業觀念、典型引路等方面的教育,使廣大在校大學生了解創業、原意創業和敢于創業,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并增強他們的創業信心和決心(林朝忠,2011)。河北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應首先成為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推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朱靜然,2013)。發揮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業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深化管理和服務功能、深化教育和指導功能、深化模擬和實踐功能以及深化研究和導向功能(李春宏,2014)。
(三)創新研發功能
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將科技創新和項目孵化有機結合起來,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科技源泉與技術研發基地,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教育環境,使學生更容易嘗試實際的創業過程(李旭東,2010)。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通過項目招標,將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創新項目帶到基地中立項孵化。這些項目在基地里進行研究,使創新成果產業化(祁鳴鳴,2013)。
三、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運營模式
(一)政府主導型
政府創辦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由政府全額或部分投入,作為行政服務機構或者事業單位實行政府管理,是政府職能的一種延伸,不求經濟效益,而求社會效益(劉慧,2010)。政府在大學生創業基地建設中面臨著運用模式上的挑戰、融資機制的挑戰、科學管理的挑戰、建設機制的挑戰等(劉慧,2010)。
(二)學校主導型
高校是高新尖端的科技研發前沿,不但聚集了豐富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擁有大量的先進科研儀器備,并且高校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還積累沉淀了大量的可進行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發明專利與科研成果。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理想的運營模式是:以扶持大學生創業、培養創新意識、孵化高科技企業為核心目標,學校主導、政府支持、校企合作的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運營模式(祁鳴鳴,2013)。
(三)校企合作型
大學生創業實踐中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聯姻式”“嵌入式”“互動式”“連鎖加盟式”(孫秀麗,2011)。高校可以結合學校專業特點、行業背景,與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共建大學生創業園區,由企業或行業協、會進行管理。開辟社會經濟組織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扶持渠道,使其積極主動地幫扶畢業生創業,實現社會經濟組織與畢業生之間的雙贏(李春宏,2014)。
(四)綜合服務型
我國教育部、科技部于2001年首批批準成立和認定了15所國家級大學創業孵化基地。其中,合肥大學創業孵化基地按照“政府引導、多元集資、市場運作”的模式實施(何芳,2011),整合政府資源,構建校府共建型園區。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高新技術園區、經濟開發區、科技產業園,開辟場所建設大學生創業園,依托政府政策優勢和高校人才與技術優勢,助推大學生創業企業快速成長。引入專業化的管理服務團隊,按照成立公司或管委會的模式進行管理,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利用第三方組織的資源優勢幫助學生辦理政府小額創業貸款(李春宏,2014)。
四、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發展困境
(一)大學生創業工作考核體系不完備
教育和就業部門更多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考核重點是就業率,高校重視就業率而忽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培養。一是部分高校將招生計劃同就業率掛鉤,造成了高校往往只重視就業率而忽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培養。二是多數高校開設的創業課程為選修課,沒有從思維觀念上對創業教育進行重視,未將其納入規范的教學和科研計劃(李偉,2014)。
(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管理機制不科學
創業基地機制上的不健全,導致許多專業課教師還是埋頭搞課題、輕實踐,學生對創業基地的滿意度和參與率都偏低。因此,創業基地在運行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師生的創業熱情,建立針對師生雙方的創業激勵和保障機制(朱佳藝,2015)。
(三)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目前,創業孵化園的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大學和少數企業單位,民間資本較少介入,創業孵化園身份積累不足,自我發展的能力有限。同時,在項目選擇上,多以科技型、信息型等產業或行業為主,但是多數學生創業經驗不足、資金不足,導致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項目到后期無法運作,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李旭東,2010)。創業經費不足是目前大學生創業基地建設中遇到的主要瓶頸,大學生創業對資金的需求較大,某些領域需要大量資金,充足的資金是創業成功的保證。另外,很多高校和企業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企業資金很少流入高校創業基地(韓繼鋒,2016)。
(四)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落實不精準
國家頒發了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執行單位在解決這類問題上實際經驗不足。盡管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給予很多支持,但是具體如何操作,仍舊沒有明確的規定,因而在實施上仍舊存在問題(李偉,2014)。陳成文(2009)強調了我國創業政策的局限性。創業培訓有長足發展,但創業教育落后;減少進入障礙政策日漸完備,但商務支持不足;信貸政策日趨合理,但創業基金政策滯后;改善硬環境政策日臻完善,但改善軟環境政策缺失。政策支持體系尚不完善,不能滿足創業基地發展需要(韓繼鋒,2016)。
五、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發展前景展望
(一)緊扣專業建設服務產業規劃
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著產業優化升級,技術創新力度加大,市場經濟逐漸形成規模,已由“中國制造”型經濟增長向“中國創造”型經濟發展轉變,并已進入“自主創新”的經濟大環境。地方經濟發展開始走“符合自身特點、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道路(孟慶霞,2013)。高校應結合地方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圍繞當地產業結構,依據地方經濟發展思路及創新過程,把握人才需求動向,充分發揮高校自身優勢,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優化課程設置,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創新創業教育創建實踐、創新平臺,培養出更具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為社會提供有用之才(張國瑜,2016)。為突出服務區域經濟、立足區域經濟的目標,強化創業實踐課程建設,地方高校應充分利用區域社會資源,探索設計校企聯姻的創業教育實踐課程,建立大學科技創業園區,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基地(馬曉春,2012)。
(二)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引導
政府在大學生創業基地建設中的職能轉變有新趨勢,主要變現為專業化、網絡化、企業化、多元化和國際化。政府主導的大學生創業基地如何突破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新趨勢,就必須順應市場的發展,跟緊政府職能轉變,由政府主導變成政府引導。政府應該積極建立完全企業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運營模式,建立多渠道融資渠道,建立合理的組織管理機構,建立合理的入駐企業遴選機制,建立合理的過程培育機制和評估機制(劉慧,2010)。
(三)校企深度合作產學融合發展
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完全可以通過產、學、研結合,直接介入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高校擁有大量的技術、設備、人才資源,可以充分利用創業孵化園的平臺,發揮其資源優勢,參加和接受全社會的資源有效利用,在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過程中有所創新(李旭東,2010)。
總之,通過梳理國家層面的創業扶持政策,研究國內學者近十年的文獻成果,不難看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運營和管理機制仍然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系統、科學的機制作為參考標準,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均需要不斷磨合和探索。創業教育普及在高校剛剛起步,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積累,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倡導政府引導、高校主導和企業參與的合作模式,能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跟蹤服務和后續支持,促使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慶祝.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理論初探[J].遼寧教育研究,2007(8).
[2]林朝忠.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寧德師專學報,2011(4).
[3]朱靜然,王嵐.河北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策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2).
[4]李春宏.高校創業示范基地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14(5).
[5]李旭東,于波,謝晉.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現狀淺析[J].決策管理,2010(4).
[6]劉慧.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視閾中的政府職能轉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3).
[7]祁鳴鳴.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研究[J].價值工程,2013(23).
[8]孫秀麗.大學生創業實踐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2011(7).
[9]何芳.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現狀調研[J].科技創業月刊,2010(10).
[10]朱佳藝.高職院校創新型創業基地運行模式探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9).
[11]韓繼鋒.就業難困境下高校創業就業基地發展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6(7).
[12]李偉.大學生創業問題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4(5).
[13]陳成文,孫淇庭.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與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14]孟慶霞.服務地方經濟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知識經濟,2013(12).
[15]張國瑜,尚成國.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基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視角[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3).
[16]馬曉春.構建面向區域經濟的地方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