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瑞娟 方艷溪 趙玉琳
[摘 要] 人職匹配應用在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探索期能指導大學生找到一份目標職業。大學生通過自我認知、環境認知、職業認知來分析出自身的能力三核和職業能力三核,并將兩者進行匹配,找出自身能力三核不足之處進行提升、完善,最終讓大學生獲得目標職業。
[關 鍵 詞] 人職匹配;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能力三核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24-02
人職匹配是1908年由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的,根據每個工作者的知識、能力、才干品德的不同,選擇相應的職業進行匹配,是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中指導待業者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的方法之一。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是指根據對個人和職業的認識,確定職業目標,形成計劃,達到職業目標的過程。奈爾斯提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核心在于不斷地對職業發展進行探索,每個人都需要親身不斷探索適合自身職業發展的道路。薩帕(Donald E. 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論將職業生涯分為成長階段、探索階段、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處于職業生涯發展的探索期,這個階段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探索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規劃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職業。人職匹配的原理是將待業者的能力和職業崗位需要的能力進行知識、技能、才干品德三項匹配,匹配度越高,對待業者和工作崗位越有利。待業者的能力滿足工作要求,工作職位能提供給待業者相應的需求。其中將知識、技能、才干品德稱為能力三核。目前,人職匹配被廣泛地運用于人力資源和職業發展規劃中。
一、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聘難的關鍵是大學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用人單位招聘不到適合崗位的人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未來職業發展規劃不足,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存在如下問題:
(一)大學生自我、環境、職業認知不足
大學生進入大學前接受的教育,很少有進行自我認知的教育,導致大多數學生不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優勢、價值觀等。大學生對自身的情況了解不足,導致大學生更多地關注自身不喜歡的事物,很少把精力放在自身的興趣上,目標不明確,做事無目的,缺乏規劃。
多數大學生對家庭、學校、專業、社會形勢、職業背景了解不深入,不了解相關的職業、就業、創新創業、幫扶等政策,阻礙了大學生發展職業目標、就業、創新創業的能力。很多學生高考填報志愿不理性,進入大學后發現不適合該專業,無法投入專業學習,有的甚至抵觸,無心完成學業,難就業問題突出。
大學生缺乏系統的職業認知教育,認識的職業不全面,大多數人對職業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出現了職業誤解,直至畢業時也無法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和目標。很多大學生對職業不了解,只能被動地接受工作。有的學生心儀的工作機會出現,但發現工作所需要入職人員具備的條件不匹配,無法獲得工作機會。
(二)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
我國大學生比較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綜合能力。我國大學生進入大學前缺乏社區服務、義務勞動、志愿者的經驗,社會實踐能力不高。遇到問題不是嘗試解決而是回避問題,這也是為我國大學生的弊病。大學生畢業前無社會經驗,畢業后迅速從學生轉化為工作者,很難適應角色轉變,并且缺乏工作經驗,不能快速地適應工作崗位。
(三)大學生缺乏職業探索
大學生大學期間錯過了最好的職業探索期,畢業后就要花2至5年的時間進行初步的職業探索。大學生對職業的入職資格不了解,導致其找工作盲目性大,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大多數大學不進行職業探索而是等待職業出現再去應聘,找到的工作不滿意又換工作,在不停的換工作中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關鍵在于讓學生的職業目標在大學一、二年級就應確定,這樣才有充足的時間完善自身的能力三核,畢業找工作時才能與目標職業的能力三核匹配,獲得自身認可的職業。
二、解決方法
(一)了解自我、環境、職業
大學生需要進行自我認知,認識自我的興趣、性格、氣質、能力、價值觀、知識等。自我認知可以通過工具測評,如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MBTI性格氣質測評、價值觀測評、能力矩陣測評等。自我認知同時也可以通過他人評價、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全面認識自我。
外部環境如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城市環境、社會環境、國家政策等是每一個大學生應該在大學中了解、探索的。大學生對家庭環境的了解可以通過與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交流,了解親友職業信息,交流職業目標。學校環境主要是了解學校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能,運用好以幫助自己完成大學向社會過渡的階段。大學生應多了解未來及目前居住城市環境的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產業及生活、收入水平,以指導職業平穩發展。多關心當前的社會形式及國家政策能更好地指導大學生應用國家政策、社會形勢來選擇職業的發展。
職業認知包括了解職業的入職資格、所需技能、提升空間、工作環境、工作強度、福利薪酬、工作內容等。對職業的了解可以通過職業訪談、收集就業信息、招聘信息、實習、職業交流等方式獲取。職業訪談是通過尋找感興趣的職業,并找到相關領域的工作者,通過了解工作的入職資格、工作內容、工作環境、薪資待遇、提升空間等信息,獲取職業信息。大學生可以從互聯網、新聞媒體、招聘會、招聘信息等中獲取企業、單位的信息。大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找到相應單位、企業實習,可以用實習的時間親身體驗職業的需求,以了解職業環境,增加工作經驗。高校可以邀請已參加工作多年、來自不同單位、企業的畢業生代表回校開展職業認識講座。
(二)人職匹配
通過對自身、環境、職業的認知,在大學早期評估自己的能力三核,預測自己畢業的將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才干品德。并通過對職業的了解找出自己的興趣職業,將這些職業所需的能力三核,需要什么專業知識、技能、才干品德進行整理歸納。應用人職匹配的原理將自身的能力三核與職業的能力三核一一匹配,將大學的學習、生活做好合理規劃,提高匹配度低的部分,完善自身的能力三核,最終使自身的能力三核與職業能力三核盡可能一致,以獲得目標職業。
(三)獲取職業資格認證
大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目標職業相應的專業進行學習,并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改變按專業就業形勢,可按興趣職業就業。
(四)增加目標職業的工作經驗
高校學生應利用好兼職、實習、實訓的時間進行工作體驗,掌握實踐操作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盡可能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按目標職業就業增加相關的工作經驗。
三、人職匹配及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展望
目前,在校大學生對職業的了解少,缺乏理性,處在職業幻想階段,很少有清晰目標的職業,對目標職業了解不深,導致了很多畢業生就業后對職業滿意度不高,適應期長,就職后職業探索期時間拉長,工作不適應,頻繁跳槽等問題顯現。如何讓大學生未來更好地適應工作,如何做好大學的職業探索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及用人單位招聘的關鍵問題。了解大學生的就業期待及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并讓兩者相互協調,是解決大學生工作期待高,自身能力弱,用人單位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的前提。高校大學生可以在進入大學后進行人職匹配,發現自身的不足,大學期間完善自我的能力三核,畢業時通過人職匹配找到自己滿意、適合的工作。
(一)用人單位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及機會
目前,提供實習崗位的用人單位多是企業,公務員、事業單位不多,很難滿足學生的職業體驗需求。而大多數的公務員、事業單位的人員編制有限,工作量大,人力不足,能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讓大學生體驗。
(二)建立一對一的職業規劃咨詢
目前,全國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發展規劃課程,讓學生了解如何規劃未來的職業。每個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問題不同,進一步開設職業規劃咨詢服務,對職業規劃困難的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合理解決大學生個體或群體的職業發展規劃問題,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學生指導、服務工作,提高學生對高校就業的滿意度,并真正幫助學生規劃大學生活,進行職業探索指導,讓大學生的大學生活更充實。
(三)職業崗位需求研究
大學生處在職業幻想期的主要原因就是對職業不了解,對職業需要的人才素質不了解。開展每種職業需求的研究,為大學生找工作提供一張職業地圖,讓能力三核不足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完善能力三核,搜尋目標職業,并實現職業夢想是職業發展規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宋劍英,張曉明.“人職匹配”式就業指導工作的設計與實現[J].價值工程,2013(31):328-329.
[2]嚴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模塊化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5.
[3]Spencer G. Niles, Azek Karajic. Training practitioners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areer guidance)[M].
Amsterdam: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8.
[4]張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
[5]方艷溪,樂建盛.大學生職業教育生涯發展規劃[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24-62.
[6]焦金雷.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