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摘 要] 所謂的物流是指在滿足客戶需求的情況下,以最低的成本,通過運輸、保管、配送等方式對相關的物品進行運輸和管理的全過程。而物流地理是研究各種物流的地域布局的一門學科。所以,為了確保該課程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也為了構建出真正高效的物流地理課堂,教師要有效地結合網絡信息技術來輔助物流地理課堂的教學,以確保學生在直觀、形象的物流地理課堂中掌握知識,同時,也為高效課堂的實現做出相應的貢獻。
[關 鍵 詞] 網絡信息技術;物流地理;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44-01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物流地理學科的價值越來越得到肯定。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作用,通過多角度的應用來構建出高效的物流地理課堂,進而在提高學生地理知識應用能力,發揮物流地理的作用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基本的教學思想,通過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物流地理教學的結合來確保課程價值實現最大化。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構建網絡信息技術下的物流地理課堂進行論述,以確保物流地理課堂順利實現。
一、物流地理課堂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物流地理知識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都沒有接觸過,如果教師采取單一的“灌輸式”教學只會讓學生感到厭煩,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選擇了將網絡信息技術與物流地理教學結合在一起的方法,目的就是給枯燥的課堂注入一定的生機。那么,在物流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必要性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網絡信息技術能夠將枯燥的課堂形象化,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物流地理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中國商業中心的分布》時,我借助網絡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商業中心,一是讓學生在視覺的推動下了解什么是商業中心,二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物流地理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繼而使學生積極地走進課堂活動之中。
(二)網絡信息技術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
比如,在教學《航空運輸的商流與物流》時,我組織學生自主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的內容,自主對“航空物流與快遞(快件)物流的關系、中國航空商流與物流運輸網”這部分知識進行了解,并以某物流公司為例進行交流,以豐富學習內容。
總之,在物理地理課堂中應用網絡技術來輔助教學,以期能夠為地理課程價值的實現,為學生良好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物流地理課堂中應用網絡信息技術
在明確了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必要性后,我們要結合教學內容來從多方面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在實際物流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作用,引導學生在直觀、形象的課堂中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中國建筑材料工業的商流與物流》時,為了將抽象的課堂形象化,在本節課的教學時,我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建筑材料”的運輸工具,比如大卡車、汽車等,一來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二來能夠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建筑材料工業的物流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又如,在教學《中國規模比較大的鐵路物流公司》時,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幾個比較大的物流公司的圖片,并選擇相關的案例進行分析,思考物流公司的現狀,當前物流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并鼓勵學生借助網絡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自主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也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當然,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了解更多的物流地理的知識,了解國內外的物流地理知識等,這對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網絡信息技術下物流地理課堂應用中需注意的事項
網絡信息技術在物流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整個應用過程中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一)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恰當應用
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常常是為了應用而應用,并沒有真正展示出其價值。就以“中國規模比較大的鐵路物流公司”這節課為例,很多教師就是簡單地展示了幾張公司的圖片,并沒有后續的活動,導致網絡技術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展示,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二)對網絡信息技術的過于依賴
很多教師為了省時省力直接在網上找一些“差不多”的PPT來進行教學,很顯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式是不利于課程價值的實現的,也是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要立足于物理地理教材,要通過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使學生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找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為學生地理素養的提升以及物流地理綜合應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國楠,吳曉晨.高職物流經濟地理教學改革之淺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11).
[2]鄭廣春.論高職校物流經濟地理課內外教學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