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孝龍
[摘 要] 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已在全國各高職院校全面展開,首先對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背景進行了介紹,接著對近些年來國內高職院校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成果進行總結,最后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對智能制造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幾點想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智能制造;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67-01
一、研究背景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文件,制定了我國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戰略思想。智能制造技術是實現制造強國的主要核心技術,“互聯網+”技術將使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轉型。因此,智能制造裝備將成為制造業領域中的重點發展方向。2015年,產業領域銷售收入超過10,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5%;到2020年,產業銷售收入將超過30,000億元。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業已經成為國家級戰略,而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亟須要智能制造的技術人才作支撐。但與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相比,智能控制技術技能專業人才培養相對滯后。面對智能制造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挑戰最大的是教師,要培養復合型的智能制造技術人才,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復合型的教師。
二、國內高職院校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
國內許多高職院校對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開展了一些實質性的探索和改革,經過考察幾所典型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通過對比學習了他們關于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首創“教學管理一條線,教學監控一條線”的管理模式,對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并結合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技術為主導,與德國工業機器人KUKA公司進行深入的技術合作,共建實訓工作室,引進和借鑒德國KUKA公司的技術方案及教學體系,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打造西南地區智能制造示范性院校,輻射周邊,推動西南地區智能制造業的發展以宗旨,將與智能制造相關的企業在先進制造技術工學結合、智能制造師資培訓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成立智能制造技術教研室,制訂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智能制造教學資源的開發,著力智能制造教師隊伍的建設。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緊跟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緊跟世界先進技術的大潮流,開設了工業機器人專業、3D打印技術專業。其學院領導強調,在“十三五”期間還要加強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改善人員隊伍老化的狀況,計劃平均每年引進5名年輕教師以改變教師年齡組成結構。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利用建立的校企合作、以工業項目訓練為教學核心的工業機器人專業,開展“互聯網+”、工業4.0等智能制造相關知識的培訓,拓展教師的有關智能制造方面的知識儲備,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并鼓勵教師研究最前沿的智能制造新技術,不斷更新知識的結構,始終走在前沿科技邊緣。
三、智能制造教師隊伍建設之對策
(一)實行“雙專業帶頭人”制度,培養專業群帶頭人隊伍
聘請高校的知名學者、智能制造企業的行家里手為智能制造專業群帶頭人,對本校的智能制造專業布局和建設提供有效的建議。通過到國內外交流學習、企業工程實踐、負責重點項目建設等途徑,按專業帶頭人標準培養專業帶頭人,使智能制造專業帶頭人掌握先進的職業教育理論,準確把握智能制造專業發展的方向和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能夠帶領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進行教學的改革與智能制造新技術的相關研究。
(二)實施“名師培養”工程,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
實施專業群教學“名師培養”工程,推行“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四個階梯的教師培養機制,激勵骨干教師成長。通過企業工程實踐、支持教研教改、鼓勵科研和技術服務、國際交流學習等途徑,改善專業群師資隊伍結構與素質,提升專業群骨干教師的專業建設、教學教改、科研服務的能力。
(三)加強國際交流,提升教師國際視野
每年邀請一批國際知名的智能制造專家學者來講學。選派教學科研骨干到美國亞歷山大技術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臺灣城市科技大學等國(境)外科研院所進修訪學,或是選派教學科研骨干到西門子、ABB、博世、貝加萊等國際知名合作企業學習。通過以上學習和培訓的方式,切實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視野,完善智能制造知識的儲備量。
參考文獻:
[1]張轉玲.加強高職教師隊伍科研創新能力的探討[J].師資建設,2013,89(18):70-72.
[2]鮑衛.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繼續教育,2015,9(13):31-32.
[3]楊濤.鄭芳.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11,4(3):38-40.
[4]胡克軍.黃薇.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現狀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