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偉+宋寧


摘 要:蒙古族首飾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區域文化特征。本文從蒙古族的歷史、首飾主要類型、反映其首飾文化區域特征的造型及其裝飾紋樣的角度來進行闡述,進而展現蒙古族首飾的重要文化研究價值與現實研究意義。
關鍵詞:蒙古族 首飾 文化 區域特征
蒙古族是草原民族,其首飾文化比較特殊,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屬性,獨特的蒙古族首飾文化帶有本民族的思想意識、文化形態、審美情趣、民族風俗等多種價值,體現出了草原人民的經濟、區域、社會、思想、種群、歷史等各個方面的文化區域特征。
一、蒙古族歷史概況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的東岸一帶,望建河就是今天的額爾古納河,是黑龍江的源頭。古代蒙古族過著遷徙的游牧生活,沿河而居,歷經漫長歲月,慢慢形成統一的部族。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①
蒙古族是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東亞等地區,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②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1月5日發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獨立。如今蒙古族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族居住的地區地理位置特殊,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的“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
二、蒙古族首飾文化
蒙古游牧民族及其文化與中原農耕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草原文明。其中以黃金、白銀貴金屬以及其他原材料,通過各種工藝手段,經過勤勞的蒙古族手藝人的創作,制成了獨具民族文化區域特征的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金銀首飾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財富地位的標志,是民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民族精神的外在呈現。揚之水曾在《奢華之色》中,大加稱贊,稱其“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來形容蒙古族的首飾。蒙古族首飾制品種類繁多,主要有銀簪、銀釵、冠飾、銀鐲、銀耳飾、銀項飾、銀指環等。
1.金銀簪釵
內蒙古出土的元代金銀簪釵,大多數金銀簪釵的前端或柄部都裝飾有牡丹紋、荔枝紋、石榴花紋等,植物類花紋較多,還有一部分裝飾的是龍鳳紋等動物題材的紋樣,種類豐富,其中又以牡丹紋、龍紋較為常見。典型的有敖漢旗南大城出土的雙龍紋金釵,在柄上雕刻兩朵盛開的牡丹,其間雙龍相對盤繞,立體感極強。此類作品制作的工藝一般會采用鑄造、鍛打、鏨刻、鏤雕等,輔助以拋光制作表面的效果,工藝精湛,技術高超。③其中蒙古族首飾大量采用龍紋、雙龍紋、云龍紋、龍鳳紋等漢族圖騰紋樣,大概與元朝統治者制定的傾向性國策有關。鏨刻的獸頭、鳥頭、花卉、云紋等紋樣,造型別致,形制細巧,富有特征。
2.鐲子
蒙古族的金銀鐲子,從出土的文物上看,均為開口式。多為銀制品,以錘鍛、鏨刻工藝為主制成,多素面,少數為聯珠式,并在兩端鏨刻有雙龍戲珠紋樣或不銜珠龍頭紋飾。如圖1(蒙古族龍頭鏨花銀手鐲)、圖2(龍頭鏨刻工藝局部)這兩幅圖,筆者拍攝于云南省民族博物館,圖中的蒙古族龍頭鏨花銀手鐲是云南通海縣的,此處聚居或散居著少數的蒙古族,此外,除了云南省,還有四川省、河南省等地區也聚居有少數的蒙古族。這類作品的鐲身呈開口式設計,便于佩戴,也適合于各類人的手腕。銀手鐲因為是鏤空的設計,雖然看起來很寬大厚重,但實際上總重量合適,佩戴舒服,沒有沉重感。銀手鐲通體外圍錘鏨有雙龍紋等裝飾紋樣,內側素面,既美觀大方,又不失精彩的細節,符合蒙古人的審美情趣。但凡銀制品長時間暴露在空氣當中,會發生氧化反應變黑。雖然此類銀手鐲經過歲月的洗禮后,看起來鐲身烏黑,但其形體古樸、渾厚,鏨花紋樣細膩精美。既有美妙的高低起伏的龍頭浮雕鍛造層次,又不失十分到位的龍須等的精美鏨刻紋樣,渾然天成的感覺,透露出草原蒙古人的豪邁、寬廣的襟懷。
3.項飾
蒙古族的金銀項飾主要有項圈,形狀多為彎月形或鏈形。項飾具有裝飾、美化、彰顯地位身份的功能,同時也有保平安、吉祥的寓意。其裝飾紋樣及樣式品種又能凸顯文化、民族、地域特征。
4.冠飾
蒙古族金翅鳥金帽頂(如圖3所示)的制作工藝難度相當大,造型復雜,裝飾豐富精美。金帽頂的頂部由背后有雙翅的人面鷹頭組成,造型之間以力士像相隔,兩類各有4個造型,布局對稱完整。中間裝飾有鏤空的花草、伎樂等造型紋樣,底座配以蓮瓣構成,④這件布局協調,圖案華麗大方的金帽頂,展現出草原蒙古族,對鷹的圖騰崇拜的歷史依據,也間接的反映出馬上民族的生活場景。其冠飾上聯珠紋、蓮紋等圖案的采用,又體現出蒙古族對佛教的崇拜與信仰。
蒙古族嵌寶石金冠飾(如圖4所示),是由中間的佛像、周邊的龍紋、葉狀紋飾以及與佛教有關的各種裝飾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作品。金佛像蓄有胡須,頭戴五葉冠,形象逼真,可能是藏傳佛教的僧人,從這類作品中的裝飾紋樣、造型及風格特征,側面佐證了元代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傳播、存在。⑦其制作工藝之高超復雜、材料之豐富珍貴、風格之瑰麗,可見一斑。
三、蒙古族首飾區域特征
蒙古游牧民族有著天然的崇尚自然的情懷,與生俱來的具有自然的價值取向。蒙古族的首飾作品大量采用鹿、鷹、魚、天鵝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動物紋飾,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些裝飾紋樣的采用,深刻的體現出游牧民族的崇拜自然力量、歌頌自然萬物的審美意識。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墓葬出土的雙鵝交頸銀花飾等,都帶有虎、鷹、鹿、魚、天鵝等草原動物形象,展示出蒙古族首飾文化的區域特征,極具草原游牧民族的風格。⑧
蒙元統治時期,北方民族遼金一直以來尚金的習俗得以沿襲。歷史上的成吉思汗家族被稱為“黃金家族”,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但蒙古族的首飾制品中,銀制品多于金制品,這種情況可能又與蒙古族尚白的風俗有關。
蒙古族的首飾藝術是高度藝術化的各類貴重材料的結合體。包括錘鏨、編織、鑲嵌等繁雜工藝的處理技巧,蒙鑲藝術的盛名由此而來。
元代蒙古族統治者雖然崇奉的是藏傳佛教,但對其他教派并不排斥。這有可能是蒙古人的性格和態度決定的,這種兼容并蓄的做法,使著蒙古族的首飾作品中表現出有包括藏傳佛教、道教、薩滿教等各種宗教信仰的影子。各種宗教文化及其工藝之間的影響與融合,使蒙古族的首飾文化更加的豐富多彩,具有異域特色。
蒙古族首飾上傳達出的帶有藏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息的紋樣、符號,也充分反映了蒙古族首飾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蒙古族的博大寬厚的民族性格和主動吸收多元文化的文明成果有關。
一件件蒙古族的首飾作品展現出了蒙古族人的生活習慣、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區域特征。蒙古族的首飾文化是民族財富和文化精神的象征,在游牧文明的演進中傳承著游牧民族的精神血脈。研究、學習、考察蒙古族的首飾及其文化區域特征,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繼往開來,讓蒙古族首飾藝術在當代語境下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四、蒙古族首飾紋樣的區域文化特征
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是廣義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并展現了本民族的精神風貌、生活習尚、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特征。蒙古族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畜牧業發達,傳統的游牧生活,對民族審美情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崇尚動物紋樣,所表現的動物種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生活中的動物紋樣,二是想象的動物紋樣。動物的表現形態有直立式、蹲跪式、卷曲式等。單獨的人物紋則少有出現,多數是連同動物紋一起出現在首飾造型中。
在傳統蒙古首飾造型中,經常用到鏨刻工藝,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鏨刻工藝所表現的植物紋樣以卷草紋為主,卷草紋并不是生活中的某一種或者某幾種具體植物的形態,而是多種植物形態的組合,多以S形曲線呈現,枝蔓婉轉纏繞,連綿不斷,形成二方連續或者四方連續的圖案形式。
幾何裝飾紋樣是最早出現于人類裝飾藝術中的藝術形式之一,蒙古族首飾造型上的幾何裝飾紋樣源于種族標記,這種標記最早出現于洞穴巖畫,隨著階級的出現,人們利用這種幾何紋樣區分彼此的家畜。當單純的幾何形狀不能足以區分彼此的家畜時,幾何圖案的組合就應運而生了,這種源于勞動生產的符號逐漸演化成一種審美形式。總之,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是蒙古民族首飾紋樣產生的文化根源。
注釋:
①56民族網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mgz/node_7074188.htm
②新華網內蒙古頻道http://www.nmg.xinhuanet.com/
③④⑦⑧曹雅惠.《內蒙古地區出土的元代金銀器》[D].內蒙古大學.2013年.p14
⑤圖片來源于www.zgguwan.cn
⑥圖片來源于http://www.zhongguolishiwang.cn/c/p/bcdis.html
參考文獻:
[1]曹雅惠.內蒙古地區出土的元代金銀器[D].內蒙古大學,2013.
[2]尚剛.元代工藝美術史[M].遼寧萬有圖書發行有限公司,1999.
[3]敖漢旗博物館.敖漢旗發現的元代金銀器窖藏[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1(1).
[4]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錫林郭勒盟文物工作站.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的元代墓葬[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5(2).
[5]萌芳.蒙古族服飾首飾的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