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飛+楊迎
摘 要:太常少卿是唐代太常寺中具體負責國家音樂活動的直屬官員,隸屬太常卿管轄,在贊相禮儀、宿設樂懸、備鹵奉禮、先省牲器、往蒞南門、率眾侍神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有關唐代太常少卿相關問題的研究,前人成果卻并無多見。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唐代太常少卿的任職時間、音樂素養、任職性質、升遷方式等方面來進一步深化太常少卿的相關問題研究,為從音樂的角度來探討古代官制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太常少卿 官制 職能
有唐一代,太常少卿主管政府的雅樂、燕樂及鹵簿樂等相關活動,是唐代負責具體禮樂行政事物的常務負責人,在太常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為太常寺的第二行政首腦和負責人,太常少卿在保證太常寺職能的正常發揮方面有著與太常卿相似的作用。
太常少卿乃太常卿之下屬,主從輔助太常卿之事。“《說文》:‘少,不多也。從小,丿聲。段玉裁注:‘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①少之本意原為不多,其外延經擴大之后,亦有副職、輔佐之意,“《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為三公……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左轉·昭公三十年》:‘靈王之喪,我先君簡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實往,敝邑之少卿也。今指軍銜在同等級中較低的,如:少將;少校;少尉。”②從少字的“副職”、“輔佐”之意而言,太常少卿一職應為太常卿之副職,即輔佐太常卿之意。
太常少卿一職最早始于北魏,是作為太常卿的副手而存在的。隨后北齊正式設置太常寺之后,太常少卿便改稱太常寺少卿,位列諸少卿之首。隋初沿置,“員一人,正四品上,大業三年(697)增為二人,降為從四品。唐初置員一人,貞觀中加為二人,正四品上。唐高宗、武則天時曾隨本寺改名奉常大夫、司禮少卿,旋皆復舊。”③正如太常卿在諸卿之中的地位一樣,太常少卿在地位上也位列諸寺少卿之首,官居正四品上,比其他諸寺少卿的從四品上要高出兩級。
有關太常少卿職能之記載,《舊唐書》中有明確說明,“凡國有大禮,則贊相禮儀。有司攝事,則為之亞獻。率太樂官屬,宿設樂懸,以供其事。宴會,亦如之。若三公行園陵,則為之副,公服乘輅備鹵簿而奉其禮。若大祭祀,則先省牲器。凡太卜占國之大事及祭祀卜日,皆往蒞之于太廟南門之外。凡仲春薦冰及四時品物甘滋新成者,皆薦焉。凡有事于宗廟,少卿帥太祝、齋郎入薦香燈,整拂神幄,出入神主。將享,則興良醖令實樽罍。”④由此觀之,太常寺禮樂事務的具體細節實際上是由太常少卿來負責的。相對于太常卿贊引、結集的職能來講,太常少卿的職能更加具體化、明細化,大致可分為:贊相禮儀(充當司禮)、宿設樂懸、備鹵奉禮、先省牲器、往蒞南門、率眾侍神。不同的禮樂場合,太常少卿之職會有明顯的不同。這種職能的專業化和明細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明,太常少卿一職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有一定禮樂知識的人來擔任。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少卿一職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專門輔佐卿處理日常事務,而這種輔佐理應建立在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之上,只有知太常卿之未知,行太常卿之未行才能謂之輔佐,文獻中的記載也恰恰說明了此點。《舊唐書》中曾記載有關于太常少卿祖孝孫修訂大唐雅樂之事跡,“高祖受禪,擢祖孝孫為吏部郎中,轉太常少卿,漸見親委。……孝孫又奏:‘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⑤身為太常少卿的祖孝孫,不但能夠“考以古音”,還可以“作為大唐雅樂”,其音樂能力可見一斑,而這種能力或許是太常卿所不具備的。
與太常卿的基本情況一樣,太常少卿除了要全面負責太常寺祭祀、郊社、廟陵、饗宴等八署事務,還有領兵征討、出使藩國、撰修國史等其他朝廷事務的義務,并非專門的樂官,因此,對于太常少卿禮樂事務以外的職能,筆者這里不做討論。
由于太常少卿是太常寺禮樂事務的具體負責人,在諸寺少卿之中享有很高聲譽,所以在文獻中亦有諸多記載。筆者曾對唐代130位太常少卿的任職時間、音樂素養等基本情況做過詳盡統計⑥,認為其在任職時間、音樂素養、任職性質、升遷方式等方面有著一定的規律可循:
一、任職時間
太常少卿的任職時間基本上是以一年或兩年者居多,三年、四年正常任職時間者并不多見。其中,“正常任職時間者約占整個太常少卿數量的10.77%,而在剩余將近90%的任職人員中,除去約8.46%的不詳人員之外,大部分任職人員并沒有正常的任職時間。此外,上述的統計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任職人員的任職起始時間無法得知,所以,上述的統計結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⑦就唐代官員正常的任職時間而言,太常少卿的任職時間一般乃是三年或四年,但真正任職三年或四年者卻并不多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明,相對于太常卿來講,太常少卿更是諸多官員升遷的過渡官職。根據筆者對唐代太常少卿的統計分析,認為在太常少卿位置上升遷者十有六七,如太宗年間,楊纂在擔任太常少卿之后,先后升遷為尚書左丞、太仆卿、戶部尚書等職;武后時期的李懷遠,在任太常少卿之后,先后升遷為邢州刺史、冀州刺史等職;韋縚在任太常少卿之后,又遷至太常卿……太常少卿官居正四品上,升遷的空間還很大,絕對多數太常少卿在此位置上任職之后都有升遷。
二、音樂素養
太常少卿一職對于官員的音樂素養雖然沒明確的規定,但卻或多或少有一定要求,知禮懂樂者大有人在。根據筆者對唐代太常少卿的統計結果顯示,“太常少卿中有一定音樂才能者約占整個太常少卿總數的15.38%,這個比例要遠遠大于太常卿中3.88%的懂樂者,這是太常少卿與太常卿最大的不同。”⑧例如,貞觀年間的崔敦禮,《全唐文》說他“三雍七郊之禮則□之于靈臺,九成□英之樂□□之于。”⑨又如神龍年間的鄭愔,在任太常少卿之后,曾作《桑條歌》十篇;開元年間,太常少卿賀知章曾作迎神曲《順和》,“玄宗開元十三年禪社首山祭地祗樂章八首,迎神用《順和》,太常少卿賀知章作。”⑩……孫曉輝在《兩唐書樂志研究》中,認為太常樂章的詞作者皆是高級文官——臺閣文人11,而太常少卿就屬于臺閣文人中的一種,太常少卿創作歌詞也是其職能和能力的一種體現。同時,太常樂章并非一般簡單的歌功頌德式的記敘,而是既要求有一定的構句章法,又要求有一定的格律,講究音韻之間的統一,以便于譜曲,因而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創作太常樂章也是對創作者音樂素養的一種考驗,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太常少卿具備一定的音樂常識。
當然,根據筆者的統計結果顯示,對大多數的太常少卿基本上皆無音樂才能,特別是太常少卿一職從貞觀中設置為二人之后,便在很大程度上為眾多官員的升遷提供了便捷,眾多不具備音樂能力的官員也可以擔任太常少卿。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常少卿的角色是多重的,既從事音樂實踐,又從事禮樂行政,是太常寺禮樂事務的實際執行者,此點與太常卿只是總體事務的監督者不同。
三、任職性質
通常情況下,太常少卿一職往往為專職,兼職者為數不多,此點與太常卿不同。筆者個人認為,這種專職的現象跟太常少卿實際所從事的工作的繁忙程度有著很大聯系。太常少卿是太常寺八署機構的具體負責人,是禮樂政務的實際執行者,而唐代頻繁的祭祀、饗宴活動使得太常少卿責任異常重大,其政務必然異常繁忙,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太常少卿在崗位設置上需要專人專職,不便兼職。同時,在人數設置上,太常少卿也由當初的一員增加為二員,人數設置的由少到多也可以說明太常少卿政務的紛雜繁忙。
四、升遷方式
根據筆者對太常少卿的統計情況來看,由太常少卿直接升遷為太常卿者并無多見。根據唐代官吏正常的升遷規律來看,一般官員都會在本司系統內升遷。太常少卿官居正四品上,如若加升一級,理應升遷為正三品的太常卿,但統計結果顯示,只有張垍、王玙、楊綰、韋倫、王正雅和盧知猷等六人自太常少卿升遷為太常卿,其余太常少卿均遷為其他系統官職,而且,這六人中只有王玙、韋倫是從太常少卿直接過渡到太常卿,其中王玙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任太常少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轉為太常卿;韋倫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任太常少卿,建中元年(公元789年)遷為太常卿。其余四位太常少卿均沒有直接過渡到太常卿,而是在經歷了較長時間或其他官職的授予之后方被授予太常卿一職,如張垍自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被授予太常少卿,直到約天寶十三年(公元750年)的時候才被授予太常卿一職,時隔13年;盧知猷至少在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之前任太常少卿,直到約大順二年(公元891年)才擔任太常卿,時隔15年……由此看來,太常少卿一職雖為升遷之跳板,但由少卿順利過渡到卿者并不多見,筆者個人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太常卿一職常常為兼職,并往往由輔國之重臣擔任,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太常卿一職所蘊含的意義要遠遠大于該官職本身的意義,因而,太常卿一職不可輕授。太常少卿雖貴為正四品,但若身份與地位未到一定程度,從太常少卿升遷為太常卿并非易事。筆者曾在相關研究中提到過,太常卿候選人的五種重要來源——丞、郎、給、設、駙馬都尉。太常少卿若非在身份上也源自上述五種職位,則由少卿難以升遷為卿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總之,太常少卿作為太常卿的重要輔助之臣,是太常寺細節事務的具體負責人和執行者,是在禮樂素養上有一定要求的角色。其任職時間多無固定,音樂素養多無要求,是官吏升遷的重要過渡官職之一。由于太常禮樂事務眾多,太常少卿一職較為繁忙,多數少卿皆為專職,只有小部分為兼職。其候選人來源途徑有多種,但根據筆者統計的結果來看,多數為諸州的刺史,因而,由太常少卿升遷為太常卿者并不多見,主要還是緣于太常少卿一職在身份與地位上不能與“丞郎給舍”及駙馬都尉相比。
注釋:
①【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8.
②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D].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561.
③中國歷史大辭典編撰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D].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408.
④【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四十四):1872.
⑤【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二十八):1040.
⑥詳盡可參考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P].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39-43.
⑦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P].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34.
⑧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P].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34.
⑨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I 983(卷一百四十五):1469.
⑩【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三十):1119.
11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1屆博士學位論文:172.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南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