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摘 要:本文嘗試對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在中國各個門類藝術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簡述,從而提出了中國古典舞劇目的創作與發展應該從中國傳統藝術中去繼承、借鑒,從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去吸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從而不斷發展、完善中國古典舞劇目創作與中國古典舞學科體系。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藝術精神 繼承 借鑒
一、前言
中國古典舞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一個概念并創建的一個學科,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敦煌派、身韻派、漢唐派、昆舞派的相繼建立,中國古典舞學科建設也正在一步步完善。雖然在近些年來對于中國古典舞的各種抨擊和批評不絕于耳,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無論在舞蹈表演,課堂教學和劇目創作等方面的發展都有所成就的。中國古典舞體系的創建是有根源的。它的根源都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中。這也說明了中國古典舞體系的創建和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繼承是成功的,從而帶動了整個古典舞學科在表演、創作、教學等各個方面的建設。近年來在國內各個舞蹈比賽中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古典舞劇目,并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古典舞演員。這就充分印證了中國古典舞這一學科成功的創建,以及在其訓練體系下所取得的各個方面的成就。
二、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如今中國古典舞已經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而在當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繼續發展中國古典舞,如何不斷的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古典舞劇目,這都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而中國古典舞身韻派的創立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正是它繼承、借鑒了戲曲舞蹈的動作和武術的套路和技巧,從中吸取了中國幾千年舞蹈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國特有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意識,才使其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才使其從戲曲藝術中分離了出來。如今的中國古典舞要想發展與創新那就必須秉承著“以我為主,以我化外”①的觀點去回到中國古代舞蹈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追根溯源去繼承借鑒。對于失傳已久的古代舞蹈的尋根雖不可取,但我們可以另辟蹊徑從融匯相通的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去再續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或許這也是一條可行的方法。因為它們都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背景和哲學美學思想的影響下產生的。它們有著共同的先祖和母體,那就是中國獨特的傳統藝術精神——意境、氣韻、形神。
當今中國文化主要是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這三方面的美學思想的影響。恰恰是這三種思想交織、融匯、凝聚才形成了中國文化獨特的藝術精神。經過了上千年的發展,如今這些傳統的藝術精神都蘊藏在了中國的各個藝術門類,從而使得中國的藝術與國外的有著迥然不同性的特征,也使得中國的各種古典藝術之間血脈相連,骨肉相接。雖然歷代的古典舞失傳了但是在其它藝術門類中還保留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我們可以從中去尋找答案。借以用來創作中國古典舞劇目乃至構建中國古典舞學科。
1.意境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舞蹈、音樂等等所有藝術門類中都強調意境,它是一種情與景的交融并且強調主客體的統一。在中國的古詩詞中,意境相當重要。它使情和景有機統一,這也成了古典文學的特征之一。如王維的“《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又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無一不是情景交融意境為大。王國維先生也高度評價李煜的詞說到:“詞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宗白華先生也說過:“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我們從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獲得一等獎的古典舞作品《點絳唇》中也可以感受到。《點絳唇》是一個詞牌名,它最早出現在南朝蕭梁時江淹的《詠美人春游》,只因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繹唇”。“點繹唇”就由此而來。到了北宋時,大文豪蘇東坡對江淹的《詠美人春游》很是喜歡,后來寫詞時直接以“點繹唇”為題目來寫詞。因為蘇東坡在詩詞界有著很高的地位,而他的以詞牌名為“點繹唇”的詞便迅速流傳開來。之后一些文人便把“點繹唇”作為詞牌名來填詞并流傳后世,后來人們就把蘇東坡的這首詞的詞牌格式叫做“點繹唇”。雖然舞蹈《點絳唇》并不是按照各種《點絳唇》的詞來編排的,但是它總歸是以這個詞牌名為背景來創作的,是以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來創作的。它表現的就是一個古時候深深庭院中的大家閨秀的內心世界,舞蹈完美的展示了一個女人從等待到期盼再到失落的這三個階段的心理變化。也體現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在宋明理學下被禁錮了的思想的掙扎和在那個時代被束縛了的情感的無奈,而這些都完美的融入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舞蹈與詩詞的結合雖然只是詞牌名,但是通過這個舞蹈表現出來的意境也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詞藝術中那種“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不言而喻在以古典文學為基礎來創作舞蹈時,編導所具備的深厚文學功底和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對于舞蹈劇目的創作將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2.氣韻
氣韻應當是中國傳統藝術中存在的獨有的美學特質。它是中國各個藝術門類中蘊藏的特有的一種審美形態。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如:提、沉、沖、靠、云肩轉腰、青龍探爪等等的元素及組合中就能明顯的感覺到。除了單純的做動作外還要加上氣息的運用,使動作與氣息相互結合,使氣息通過起于心、發于腰、形與體的動作從而傳達到身體每一個部分。使欣賞者能夠感受到古典舞身韻的氣勢與韻律,感受到舞者由內心向肢體傳遞的外在形式美。這不正是古典舞身韻中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嗎?這些心、意、氣、力不都是氣韻或是神韻的一個具體外化的過程嗎?其實內在的氣韻與中國武術中的太極拳和一些氣功都非常像,它們都是強調氣息和韻律,這證明了它們都具有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并且也是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潮和美學思想的影響下誕生的。中國古典舞《風吟》就很好的詮釋了舞蹈中的氣韻。以身體的有形化之清風的無形,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每一個動作的質感,每一個細微的舉動都能感覺到氣息在身體里面流動。好像給人一種舞者在于清風共吟唱,隨風而逝、超凡脫俗人與自然的和諧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感覺。舞者個人的能力和表現力固然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存在于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的那種共通的氣韻。民國時期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他的舞水袖的本領非常棒,但他每天要看帖、臨帖和舞劍。他說過外要練劍,內要練心。如果沒有臨帖和舞劍的功夫那就不會有那種宛若驚鴻翩若游龍般的水袖。就更不會把書法和舞劍中的節奏和韻律運用到水袖上了。由此可見氣韻在中國傳統的藝術門類中是相通的,如果能從其它藝術門類中去感悟和體會那么對于中國當代的古典舞蹈劇目的創作與發展來說一定是有著莫大的幫助。
3.形神
形是任何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所有藝術的內容都是通過其外在的形式來表現的。藝術中所以可見的形態都可以稱為形。它也是藝術美傳達的媒介,沒有形這個中間的媒介,任何藝術的美將不復存在。神在中國傳統藝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無論是詩詞、丹青、曲賦、樂舞都離不開這一神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形神是不分家的,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只有真正把握住了形神這兩字要訣才能使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獲得永久的生命力。東晉時期我國著名的畫家顧愷之就提出過在繪畫時應該達到以形寫神,破形入神。五代時期南唐著名的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便充分地體現出了人物的形與神。這幅長卷分別用五個連續的畫面來共同描述韓熙載夜宴的情況。盡管夜宴的場面豪奢,場面熱火朝天,但是韓熙載的表情始終流露出一種抑郁、深思、憂心忡忡的狀態,反映出了其內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虛。這種形與神的描繪,體現出了畫家卓越的繪畫能力和對生活與人物刻畫的深刻理解。中國古典舞身韻創立的一個很要的原因就是從審美的角度上繼承了戲曲舞蹈的傳統,而這個美學的范疇很大程度上就是形與神的繼承。而形與神也恰恰是唐滿成老師所提出的古典舞身韻四字箴言中形、神、勁、律的其中兩字。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出現應該是中國舞蹈發展史中或者在繼承戲曲舞蹈傳統中的一次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任何一門中國傳統藝術只要抓住了形與神這一要領,無論是在創作還是表演方面,都有可能達到藝術中最高層次的以神領形、出神入化的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回望中國舞蹈發展的歷史,去審視中國古典舞。
三、結語
花開花落春去秋來,經過了上千年的發展中國的哲學、美學思想以及傳統的藝術精神都已經融入到了中國的各個藝術門類中。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精華,它們都深深植根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對于意境、氣韻、形神等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正是因為有了它們才使得中國的傳統藝術與國外的藝術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格和特征,也使得中國的各種傳統藝術門類從古至今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直到今日。從當代中國古典舞劇目創作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藝術精神或者說傳統的審美思想才是應該去繼承和借鑒的。雖然中國古典舞曾經斷代了或者說在兩宋之后伴隨著市井文化和民俗藝術的崛起漸漸的融入到了戲曲藝術中,但是這種精神并沒有隨著舞蹈藝術的消失而消失,它只是在戲曲這種新的藝術形式中存在與發展。如今“中國古典舞從舞蹈藝術的特性和對戲曲……這就奠定了作為當代古典舞風格和形式的主體基礎。”可以說中國古典舞身韻的成功創立正是對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和美學思想繼承和借鑒的成果。如果中國古典舞劇目的創作與發展能從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和其它藝術門類里繼續吸收營養與精華,這將對于中國古典舞學科的建設將大大加強,然而這條路也是艱辛漫長而任重道遠。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變,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那么中國古典舞最終也會復振,最終也會成為中國舞蹈文化的代表符號。
注釋:
① 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