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
摘 要:東北原生態舞蹈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歷史的延續時間長,最能夠直觀地反映出東北地區多民族文化的風格特色和民俗風情。本文選取將其提煉為課堂舞蹈為角度,探討其繼承的相關問題,力圖形成有益與舞蹈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原生態舞蹈 課堂舞蹈 東北地區
東北原生態舞蹈提煉為課堂舞蹈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其以獨特的形式成為我國舞蹈發展中的重要成分,因而探究其演變過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要想切實的實現對東北原生態舞蹈的保護與繼承,就要在深入探究該舞蹈特征的基礎之上,全力保護其原生態舞蹈的存在形式,不斷為原生態舞蹈增添創新的課堂舞蹈組合機制,通過構建完善的舞蹈體系來推動我國東北地區舞蹈的全面繁榮,實現課堂教學中的東北原生態舞蹈的大發展。
一、東北原生態舞蹈的藝術價值
東北地區作為東北舞蹈文化與其他區域舞蹈文化相互交融與碰撞的必經之路,東北原生態舞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具體價值表現為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伴隨著我國舞蹈的交互與發展,東北原生態舞蹈在當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不僅僅表現著民眾對于自然的崇拜與和諧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時也豐富著東北地區人民的業余娛樂生活,發揮著舞蹈特有的凝聚作用與銜接作用,促進該地區人民的溝通與交流。東北原生態舞蹈作為東北藝術文化的象征,以其特有的舞蹈表現形式充分的展現著東北地區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東北原生態舞蹈提煉與運用
東北原生態舞蹈及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蘊含著大量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審美情趣、歷史信息等,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研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1]。對東北原生態舞蹈進行提煉與運用需要充分考慮到其藝術表演性與社會發展特征,適應時代的變遷,對其進行去粗取精,使之真正適應舞蹈發展的需要,賦予其時代的活力。
1.形成體系管理
對東北原生態舞蹈進行提煉與運用,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力量對其進行改良。具體而言,在課堂舞蹈素材的選擇中,要基于東北原生態舞蹈動態的、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特性,真正從歷史生活與社會需求中進行課堂舞蹈教學素材的選取與提煉,借助舞蹈的文化內涵生動展示我國歷史發展的需求。其次,要致力于改革課堂舞蹈教學的形式,通過對背景音樂的靈活運用實現配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不斷創新舞蹈的表現形式,促進音樂、道具與舞蹈的交互變化來詮釋東北原生態舞蹈的內涵,傳遞學生在表演時的喜怒哀樂,表達歷史特有的韻味與古老的文化。東北原生態舞蹈之所以能夠被大眾所喜愛,源于其強烈的時代感與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中國舞蹈藝術文化博大精深,原生態舞蹈作為其中充滿活力的生命體,要豐富其舞蹈內涵就要遵循傳統藝術特有的歷史文化精髓,吸納形式多樣的舞蹈創編類型,對不同類型舞蹈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錘煉和提取,實現其與課堂舞蹈的創新改良。在沿用原生態舞蹈藝術優點的同時,將課堂舞蹈的藝術表現手法加以靈活運用,在寫實化舞蹈創編的基礎之上增添豐富的藝術內涵,將其與文化生活相互交融,實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理念,充分提高其美學價值。
2.吸納課堂舞蹈的精髓
隨著西方舞蹈文化以及商業性的沖擊,我國東北原生態舞蹈也逐漸出現了淡化的現象,同時也比較忽視對東北原生態舞蹈內容的創新與發展,所以在進行提煉與運用中,既要汲取課堂舞蹈精髓,又要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文化特色,并融合本地區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審美情趣、歷史信息等,最終形成自身的舞蹈體系,將原生態舞蹈慢慢發展演變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借助多樣化的課堂舞蹈發展手段與創新的思維將其對原生態舞蹈文化的執著和將文化感悟到的生活從舞蹈中表達出來,敢于創新豐富舞蹈的創作與表現形式,實現我國舞蹈的持續發展,使之成為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的原始動力。要想發揮東北原生態舞蹈的特色就要從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中捕捉獨特的舞蹈表演方式,深入歷史文化生活來完善課堂舞蹈創編,集中提煉悠久的民俗文化與清新的舞蹈神韻。在提高民眾對于東北原生態舞蹈的保護意識的同時,并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依靠提高課堂舞蹈形式實現對其的保護與繼承。借此鼓勵號召學生與廣大群眾學習并傳承東北地區原生態舞蹈的這門藝術,在吸取歷史經驗的同時創作新的舞蹈表演形式,通過合理的課堂訓練進行修飾、細化、補充,使之把握東北原生態舞蹈的審美取向,另舞蹈教學更具有東北地區民間文化的特色。
三、東北原生態舞蹈提煉為課堂舞蹈的重要意義
東北原生態舞蹈以其自娛自樂的形式極大的增強了群眾的參與程度,因此提煉為課堂舞蹈勢必能夠借助一種形式多樣、隨機應變的自然舞蹈形式來拓展原生態舞蹈的社會基礎。原生態舞蹈是以運用肢體語言來傳情達意,一般會在祭祀祖先、民俗儀式、民俗活動等場合進行跳舞,因此原生態舞蹈具有自娛性、偶爾性、即興性以及傳承性等特點。由此可見,該舞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東北民族民間舞蹈的固有的特征,以心口相傳的繼承方式,向觀眾呈現著舞蹈的韻味與民俗風格。另外隨著東北原生態舞蹈特征越來越顯明,將其提煉為課堂舞蹈也就關系到傳統舞蹈文化與現代藝術表現設計的結合,也會有助于其美學內涵與當代時代發展的呼應。能夠烘托出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的氛圍,向觀眾展示獨具魅力的東北原生態舞蹈的藝術內涵。總而言之,東北原生態舞蹈不僅僅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借助舞蹈來反映真實歷史文化的藝術表現方式,還能夠滿足普通大眾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與美好愿景的表達。課堂舞蹈對東北原生態舞蹈的展示主要體現為藝術表現的神韻化、意境化;民俗舞蹈動作形式的提高其創新性與綜合性,即:實現教學舞蹈形式的創新與意境的突破。換言之,東北原生態舞蹈的背景及發展要想使其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就要不斷探究將原生態舞蹈提煉為課堂舞蹈。并通過對舞蹈融入新的現代元素,經提煉、加工、創新,最后將原生態舞蹈呈現到舞蹈課堂中;呈現到藝術的舞臺上。
然而對于當今社會的青年人而言,在他們眼中傳統文化已顯得不再重要,這就意味著東北原生態舞蹈面臨著傳承有難的局面,因此將其提煉為課堂舞蹈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保護手段,只有將原生態舞蹈真正走進課堂,成為課堂舞蹈訓練的一部分,才能夠真正讓更多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舞蹈,才能使其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四、重視提煉為課堂舞蹈的教學分析
東北原生態舞蹈通過自然的方式促進對于民眾娛樂性的提升,重視其提煉為課堂舞蹈的教學分析能夠在保障舞蹈觀賞性的同時提高民眾的參與度。要豐富舞蹈就要遵循傳統藝術既有的歷史文化精髓,吸納形式多樣的舞蹈創編類型,對其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錘煉和提取,實現課堂舞蹈與原生態舞蹈的融合。在舞蹈的表現形式、動作展現、道具運用等方面實現推陳出新,大力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具體舉措可以分為如下幾點。
1.借助課堂的形式展示特色
東北原生態舞蹈提煉為課堂舞蹈的過程中,是以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為基礎,借助課堂的形式來進行深度的舞蹈創編加工,使其為觀眾帶來非凡的視覺效應。教學分析中,這就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重視原生態類型舞蹈固有的文化教育意義,聚焦在對于課堂素材的編寫與改良,在增加東北地區舞蹈觀賞性的同時,將其融入到課程教育的體系之中。通過舞蹈課程來完成學生表演與觀眾之間的信息交流,以提高對其的教育程度,注重的是積極響應觀眾的精神需求,積極的引導觀眾審美情趣[2]。通過課堂形式來保護并且傳承此類型的民族民間舞蹈,要在切實提高對原生態舞蹈認知的基礎上,采取積極而且有效的舞蹈教學措施,并且將兩者有機結合,形式相互促進的發展局面。
2.課堂教育與舞蹈繼承相融合
課堂教育與舞蹈繼承之間是相互補充與互相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在東北原生態舞蹈的繼承與發展中,唯有依靠課堂教學的形式,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東北原生態舞蹈也不能夠與課堂教學分開,因為課堂是保護和傳承此類型舞蹈的根本方式,通過課堂教學,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舞蹈在東北地區的現實發展狀況,提高其對于原生態舞蹈的認知水平,還能夠促進原生態舞種對于舞蹈教學的積極效用的發揮,發揮民族民間舞蹈在學校教育中的功能,在豐富學生舞蹈教學內容的同時,更好地加強課堂舞蹈的觀賞性。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在課程設計時要切實考慮原生態舞蹈在東北地區的藝術概況,運用現代的教學模式重新激發民族藝術的活力,在滿足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同時保留原生態舞蹈的形態,借助人為的保護舉措實現東北原生態舞蹈的繼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鑒于現狀,東北原生態舞蹈與課堂舞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都是舞蹈文化發展的結果。這樣看來將東北原生態舞蹈提煉為課堂舞蹈,既是探索舞蹈發展規律的需要,也是保護舞蹈藝術創新的一種形式。但在這種形式的“提煉”下,也是要有一定的“度”,我們不能胡亂提煉,更不能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對原生態舞蹈進行歪曲。如果盲目開發和提煉原生態舞蹈,沒有真正深入了解原生態舞蹈,這只會使其遭到破壞,這種開發與提煉也是違背了原生態舞蹈的原意的。既原生態舞蹈作為我國舞蹈文化的一部分,要實現其與課堂舞蹈的完美融合就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其固有發展的同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之上,致力于探索舞蹈的多樣化價值取向。大膽做到揚棄和借鑒,才能夠真正使東北原生態舞蹈的作用發揮到當今舞蹈課堂上,才能使其更好地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民族的融合都能起到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一丹.原生態舞蹈——遼寧建昌燈會秧歌探析[J].音樂時空,2014(11).
[2]尹彥武.秘境之旅——淺析藏族舞蹈課堂教學與原生態舞蹈之比較[J].大眾文藝,2013(11).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