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姍姍
摘 要:隨著西方音樂的不斷發展和傳播,鋼琴音樂在我國從無到有的產生并發展起來。伴隨著我國鋼琴作品從青澀走向成熟,其中有助于鋼琴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鋼琴作品之中,使鋼琴作品富有中國特色。在鋼琴作品中,音樂的旋律特點、調式及和聲、表達的情感是它的代表內容,是吸引人們的重要元素。因此,為了讓現代的鋼琴作品表達中國民族文化,就應當分別使這三個方面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將針對現代鋼琴作品如何充分地表達中國民族文化進行詳盡的闡述,希望能夠對現代鋼琴藝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使之得以發揚光大。
關鍵詞:現代鋼琴作品 中國民族文化 表達方式
鋼琴藝術作為西方的音樂文化藝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上世紀初開始逐漸傳播到中國,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和關注。然而,鋼琴音樂作為一種“舶來品”,想要在中國生根發芽,長期地發展下去,就必須與中國的民族文化相結合,發展成新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因此,現代的鋼琴作品應當尋找不同的方式方法將中國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從而使中國的鋼琴作品實現真正的發展。
一、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鋼琴音樂旋律之中
現代的鋼琴作品想要表達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就應當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旋律,將其與西方傳統的鋼琴音樂相融合。從旋律的特點來看,西方的音樂旋律和中國的音樂旋律有較大的區別。西方的音樂在旋律方面,非常重視音樂的氣勢和場面,具有氣勢恢宏浩瀚,場面壯觀宏大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他們旋律的邏輯性和對稱性上。中國的音樂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歷史十分悠久,受古代音樂影響較大,講究古典美,十分強調音樂內在的意境和韻味。因此,中國音樂的旋律比較自然,也非常流暢,有時會在中間加上一些修飾手法,使旋律變得豐富。在這樣的旋律特點下,大多數中國的音樂具有悠揚的曲調,深遠的意境,以及難以言明的韻味,“三日繞梁,不絕于耳”。
中國鋼琴音樂歷經百年,創作之路艱辛曲折,老一輩作曲家一直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創作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一直致力于讓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走向世界。在鋼琴音樂初步傳入中國時,中國便有一些愛好鋼琴音樂的人創作出了一些鋼琴曲,然而這些鋼琴作品由于時段的影響,受西方鋼琴音樂作品的影響比較大,在旋律和其他方面都套用了西方的模式,還不具有明顯的中國民族特色。盡管這樣,這卻是我國鋼琴作品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為后來的鋼琴作品創作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到了20世紀中期,我國的鋼琴音樂走向了繁榮階段,這時的鋼琴作曲家將中國傳統的民族旋律與西方的鋼琴藝術相結合,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鋼琴作品。例如,當時出現了許多加入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鋼琴作品,丁善德先生以新疆民族文化為特色的鋼琴曲《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桑柏創作以內蒙古民族和苗族文化為特色的鋼琴曲《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和《苗族民歌酒歌四首》等等。現代中國作曲家們也不甘示弱,積極致力于具有民族特點的藝術創作,譬如作曲家張朝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皮黃》,將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瑰寶京劇,于西方樂器之王鋼琴巧妙結合,使得鋼琴具有了別樣的戲曲腔味,融京劇聲腔與鋼琴藝術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作曲家追求民族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創作思想。
二、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鋼琴音樂調式及和聲之中
西方的音樂與中國的音樂在調式和和聲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由于西方的音樂往往比較喜歡營造出規模宏大的特點,因此它們的音樂調式常常使用復調方式。復調的含義是指兩個不同的音調在不同聲部同時演奏出來,即獨立又相互影響,由于這些調式共同發出,使得鋼琴音樂作品非常富有層次感,也更容易營造出恢宏的氣勢。此外,西方的鋼琴作品非常善于使用和聲,和聲可以讓音樂的氣氛更加濃厚,可以讓音樂更加圓潤、飽滿、和諧。
相比來說,中國的音樂更加地具有線條感。中國的音樂屬于單音樂體系,在調式方面也是以一個調式為主,在不同的地方輔之以其他調式,使音樂總體上呈現出悠遠、自然的特點,又多了一絲靈活和豐富。中國的傳統音調為五個,分別是宮、商、角、徵、羽。大多數音樂都是以其中一個音調為主音調,也就是單音調模式。在和聲方面,與西方音樂相比,中國的音樂對于和聲的運用就顯得比較缺少。
現代的鋼琴音樂作品在創作時,為了更多地帶有中國音樂的特色,就應當在音樂的調式及和聲方面進行一些革新,放棄繼續遵循西方鋼琴作品的調式以及和聲特點,融入中國本土特有的特點。舉例來說,作曲家賀綠汀于1934年創作了非常著名的鋼琴曲《牧童短笛》,這是一首將中國音樂的音調、旋律融入鋼琴音樂的代表性作品。這首鋼琴曲以五聲音階為基調,在此基礎上不僅借鑒了民間的調性方式,而且還模仿了中國本土樂器竹笛的音色。曲子的第一段使用了復調,表現出牧童心情的歡快。第二段使用了主調,將中國自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得到進一步展現,使曲子洋溢著田園生活的自然與快樂,更易于人們接受與欣賞。
三、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鋼琴音樂情感表達之中
1.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派中,以莊子為代表,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延續了上千年,意指自然和人類都是世界上的一個部分,人受到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的限制,理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因此,人應當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個思想至今對人們仍有很大影響,有很多的詩歌、音樂作品中都體現了這個思想。
現代鋼琴作品以表達中國民族文化為目標,可以在表達鋼琴曲的情感時,注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說將中國傳統的思想情感用現代音樂手段表達出來。著名的作曲家江文也創作了一首享譽國內外的鋼琴曲《臺灣舞曲》。這首鋼琴曲所表達的情感,便體現了作者一種想要與自然合為一體的思想,是以前的鋼琴曲從未表達過的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鋼琴作品。作者在鋼琴曲的前半段,像是在很用力地描繪風景,表現出對這個風景的喜愛,而在后半段卻把這些全部都隱去,變得非常的空靈,表達了作者將自己隱于天地萬物之間,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的思想情感。
2.中國“以人為本”的和諧理念
自古以來,中國的思想文化中就有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封建社會時期的儒家正統文化中便開始注重人本思想,鼓勵人們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強調團結,注重群體原則,這時的“以人為本”便有了一種和諧的思想在,強調的是以一個群體為本,而不是單純地以單個人為本,這與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有所區別。順應國家剛剛成立時的社會主義潮流,一大批帶有“以人為本”思想的鋼琴作品誕生出來了,形成了這個時期鋼琴作品的主潮流。現代鋼琴作品中,將“以人為本”思想作為情感而表達,有利于增強鋼琴作品的“中國味”。
舉例來說,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創作了《翻身的日子》、《解放區的天》等作品,這些作品就是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為背景而創作的,這兩首鋼琴曲都是以人民群眾整體為刻畫對象,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于革命勝利的快樂,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便是人本思想。再比如,《黃河》這首鋼琴曲,它描繪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人民和八路軍團結一致,共同抗戰的情景,抒發了整個中華民族在面對外來侵略時表現出的團結和英勇情懷。
3.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春秋戰國時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周易》中的一句卦辭,它告訴人們應當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的精神。直至現在,自強不息的精神已經流傳了兩千年,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全民族人民所共同信仰的精神品質。很多人都將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各種文學方式來抒發,例如古代文言文、詩歌、現代文章以及音樂作品等等。
當代鋼琴作品致力于表達中國民族文化,對于民族情感的表達也有很多,其中對于自強不息精神的表達更是有很多。舉例來說,《和平進行曲》是一首以抗戰時期為背景的鋼琴曲,它表達了人們在戰爭時期為了保衛祖國而展現的自強不息,堅持到底的精神。在當時,這首鋼琴曲鼓舞著人們浴血奮進,為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不斷奮斗。還有,王建中先生在建國后創作了鋼琴曲《梅花三弄》。自古以來,梅花不畏寒冬,傲然綻放的特點使得人們為梅花賦予了堅強不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更是常常以物喻人,借梅花來展現人的品格。王建中先生的作品便是如此。他將梅花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鋼琴曲傳達出來,也就是將中國民族文化與西方鋼琴藝術融合在一起,是中國鋼琴藝術的新發展,更是現代鋼琴藝術應該追求的新境界。
四、結語
綜上所述,西方的鋼琴音樂想要在中國實現持續性的發展,鋼琴作曲家們就應當學會與中國的民族文化交流、借鑒、碰撞,在此基礎上創作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實現鋼琴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作曲家可以在鋼琴音樂的旋律特點、音樂調式及和聲、音樂表達的情感等三個方面為鋼琴音樂作品賦予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動鋼琴作品走入新階段、新時期,促使鋼琴藝術的發展登上新臺階。研究、演奏以及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讓學生乃至更多的人領略中國當代鋼琴作品的美輪美奐,作為專業音樂院校的鋼琴教育者,我們有這樣的責任也有這樣的義務。
參考文獻:
[1]代百生. 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2).
[2]卞萌. 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華樂出版社,1996.
[3]陶敏霞.琴音繚繞——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教學與欣賞[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4]楊樹. 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民族化進程和對鋼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J]. 樂器,2009(6).
[5]代百生. 現代音響隱藏下的中國文化傳統——羅忠镕《鋼琴曲三首》的“中國風格”探析[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4).
[6]曹莉芳. 論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J]. 中國音樂,2009(3).
[7]李浬. 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色彩與時代發展[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8]金哲. 我國鋼琴作品的民族性審視與世界性傳播[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