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敏
摘 要:小學低年級學生還在自我意識的感性理解階段,對未知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布魯爾認為學科教學“不是灌輸作為結果的知識,而是指導兒童參與形成知識的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讓低年級學生親自參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親自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才能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關鍵詞:教學;學生;主體地位;感受生活;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070-01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在自我意識的感性理解階段,對未知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在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往往使他們不假思索地按教師要求從事活動或決定自己的想法,長久以往,會使學生放棄自己的主體地位,依賴性重。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親自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從感性上形象地去體會其自身的主體地位及意義,并敢于放手讓他們自行發現問題后,通過自己判斷或集體交流討論,讓學生有足夠的信心,從而能夠自行解決問題,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掌握得更牢固,讓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自己尋找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假如學生圍繞老師提供的問題展開學習活動,他們內心往往缺乏那種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知識的愿望,學習變得較為被動。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夠創設適當的教學情景,能讓學生在情景中自己發現問題,那么他們就會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例如我在教學小學一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把全班學生按10人和11人各分成2個小組,共4個組(全班共42人),先安排一點時間讓全班學生在教室里聽我課前針對于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所準備的錄音,然后由各小組長帶領本組組員先后到學校附近的同一個小賣部,由教師扮演售貨員對學生進行各種數額、各種版式的人民幣對比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由于學生在聽了我的錄音講解后,對人民的認識有了初步的了解,當親自在小賣部里看到各種不同數額、不同版式的人民幣時,他們總是提出如:“1元等于多少角?”、
“1角等于多少分”、“我們怎樣用1元錢賣價格不足1元錢的東西?”這樣的問題。這時,當問題在學生腦中生成后,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急著要學會后面的知識,
為親自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奠定了基礎。
二、提供條件,讓學生親自參與生活中的數學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動手、動腦取得最佳效果,教師應為學生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提供有利的條件,讓學生親自參與生活中的數學。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在學生發現“1元等于多少角?”、“1角等于多少分”、“我們怎樣用1元錢賣價格不足1元錢的東西?”這些數學問題的基礎上,教師一邊在小賣部里準備用1角錢可以購的東西、用1元錢可以購買的東西,一邊引導學生:“假設你是小賣部的主人或你是買東西的顧客,你怎樣進行買賣活動?”讓學生充分思考、小組討論后,再根據他們的假設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要加以指導。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能使學生的主體能力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對所學習的知識印象較為深刻。
三、敢于放手,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
學生在參與生活中的數學的過程中,他們在自己的心目中往往會產生出一些較為“模糊”的現象,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看法和發言教師要給予充分的尊重,一方面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將討論的中心置身于學生中,從而促進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朝著新的認識高度前進,讓學生真正體會主體的尊嚴。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學習過程得到了老師的充分肯定,從而對學好知識更加具有足夠的信心。
四、多留時間,讓學生自己找出知識點
如何對學生產生的“模糊”現象進行判斷,如何引導學生找出本節課的數學知識點,這是一個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詳細的描述自己在參與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得到的收獲。然后再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找出共性的認識,最終引導他們找出教學內容的知識點。例如我在教學小學一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在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假設進行實踐活動中,存在了用1角錢或1元錢買東西找錢正確或多找、少找錢的三種現象,這說明班上的學生目前學習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二種:一種是通過實踐和引導已基本掌握知識點;一種是對1角等于多少分和1元等于多少角的認識還很模糊不清,到底等于多少還不能確定。于是我把小賣部的售貨員找來,讓每個小組推選1—2名代表與售貨員親自進行買賣活動,并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小組代表與本組組員進行交流。最后,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找出“1角=10分”、“1元=10角”這個知識點,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讓低年級學生親自參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親自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