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105-01
任何知識均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將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靈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親自感悟到數學知識,并進行著積極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創設生活情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課前布置預習,感知數學來源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引導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學習的動機。眾所周知,數學的產生與發展自始至終都離不開生活實踐。而兒童的認知特點也驗證了從生活出發,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這一教學思想的可行性。在現行的數學教材中,大量的內容都來自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初,就要善于給學生搭建一個認知的平臺。
比如,教材中關于各種度量衡的認識,各種平面及立體圖形的理解,都可以在生活實踐中找到大量的例子。讓學生在學習前先去感知這些生活常識,然后再把它們統一到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這樣更容易學生的理解和認識。通過預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角色中。
當然,在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要做好指導工作。我認為,教師在課前要做好的首要工作是指導觀察。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例如在預習“圓的認識”時,可用課件展示各種各樣的車并提問:“為什么車的輪胎都要做成圓形的?車軸為什么要裝在圓心?”,先讓學生思考,開拓思路,再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輪胎若做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狀后車子走起來會怎樣,把車軸裝在圓心外又會出現怎樣的情景。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很自然地積極開動腦筋尋求解答方法,而且能在直觀的演示中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無形中開拓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課中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使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代知識。”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數學,采擷生動的生活實例,安排設計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時間的認識是二年級數學的難點,可以讓學生看時刻表,聯想平時幾點起床,幾點上學,幾點放學,在某一個時間段或某一個鐘面,學生都能聯想到他們的實際生活片斷。帶著問題再讓他們完成一分鐘內可以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數,呼吸的次數,跳繩的次數,寫字的個數,通過這些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活動,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掌握時、分、秒的單位。
再比如,在教學“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接近整百、整千數的速算”時,可以利用學生買東西的生活經驗,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一個小朋友帶了261元錢去買東西,他看中了三樣物品一是復讀機199元,二是麥當勞套餐52元,三是書包48元。教師根據這三個生活情景提出問題:如果只能買一樣,你認為小朋友會買什么東西呢?他應該怎樣付錢?還剩多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來做,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就有借鑒買東西時“付整找零”的方法。比如,有的說可能小朋友餓了,會去買麥當勞套餐,那么他可以先付給營業員50元,找回2元,再把這2元和剩下的211元加起來,就得出最后所剩的錢,列式就是:261-48=261-50+2=211+2=213。又有的說可能他會去買復讀機,回來學英語,那他應該付兩張100元,找回1元,列式為261-199=261-200+1=61+1=62……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體會到了數學帶來的樂趣。學生可能因此將課堂上的數學實踐于生活中的數學,使教材和生活達到真正的結合。
三、課后加強指導,將數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教師要捕捉時代脈搏,聯系實際生活,開展相關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到附近工廠、商店、集市等進行社會調查,使學習內容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富有趣味。
例如,學完米與厘米的認識后,可以要求學生回去度量自己家中客廳的長、寬,家中床的長、寬,桌面的長、寬及自己的身高等;學習了《圓柱、圓錐的體積》這一內容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計算花盆中的泥土、魚缸里的水的體積等;又如,完成面積一節的教學后,可以讓學生回家度量客廳的面積大小等。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我們的教育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應用,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靈活多樣的生活情景,不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創新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