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本文首先就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主要意義進行了簡要闡述,接著分析了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主要現狀,最后針對于此提出了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對策。旨在通過于此,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文學作品教學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作品;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161-01
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時,始終找不到好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學習始終缺乏興趣,最終的教學效果十分不盡如人意。針對于此,下面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改進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現狀,并希望通過于此,讓兒童文學的教學變得更加高效且實用。
一、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主要意義
1、給學生正確的引導。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對于啟迪兒童心智、引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兒童文學作品意義重大。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夠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兒童文學是點亮他們未來的明燈,給予他們人生方向正確的指引。
2、帶給學生身心的愉悅。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孩子通過閱讀兒童文學,學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感到十分愉悅。同時,在感受愉悅的同時也能受到相應的思想啟迪,不可不謂一舉兩得、寓教于樂。因此,兒童文學作品可以讓小學生的童年生活不會感到孤單,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二、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主要現狀
1、教師缺乏兒童文學的教學素養。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很多教師顯然是缺乏相應的兒童文學素養的。但是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幾乎有一半以上的課文都屬于兒童文學作品,大部分教師仍然缺乏兒童文學的理論素養,對于兒童文學的內涵、美學特征等理解尚淺,教師的不專業直接導致了最終教學效果的低下。
2、課堂教學形式呆板,欠缺引導和啟迪。很多教師在進行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過程完全不考慮作品本身的特性,而是千遍一律的使用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原本應該很快樂的教學過程變得生硬無趣。而一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并不是簡單的講述一個故事而已,而是在故事的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啟迪和引導,讓本該成為一堂“心靈之旅”的兒童文學教學課變成了“填鴨式”的傳統教學,學生應該在課堂上領會到的內涵根本無從實現。
三、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對策
1、提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首先,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全面深刻領會兒童文學的內涵,對兒童的精神需求進行準確定位。其次,大量的閱讀也是提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大量的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教師對于兒童文學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得到逐漸加強。教師的兒童文學視野得以拓寬,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認識變得更加全面客觀,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助于其更好的進行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工作。
2、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必須加入兒童文學內容。但是從加入的內容來看,很多內容都沒有考慮到學生興趣以及想法,所以在教學工作中,老師應該主動與學生交流,關注學生閱讀感受,鼓勵課外閱讀。同時,也可以推薦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品讀課外讀物,從而擴大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靈感。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課程資源,充分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時代背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情入境的去感悟詩歌的意境與情感,再加強感情朗讀訓練,容易激發起學生靈氣,學生也會學得有滋有味。
4、創設情景,喚醒兒童審美想象空間打破學生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喚醒了學生無限的審美想象空間,并最終激活了他們心中奇思妙想的創造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媽媽的愛》這一篇文學作品教學的時候就會發現蘊含在文中的兒童情趣是通過“夏夜打扇”、“雨中送傘”等幾個充滿生活溫度的場景表現出來。在進行這些文學作品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與之相關的情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回想起自己母親相關的場景。教師必須站在兒童的視覺下,用他們的思維去思考、去感受,最終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
5、領悟文學意蘊美。引導兒童思考并討論童話內容,使他們能通過語言透過形象認識到童話所傳達出的文學意蘊美。與此同時,逐步養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認識生活的習慣。在引導思考的過程中,教師不可輕易框住學生的思維,強求統一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傳達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關注文學接受過程中學生可能獲得的那些觸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為本質的東西,這才是更有價值的東西。其次,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6、抓住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進行教學。不同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決定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加以區別,選擇最優的教學方式。第一,教師需要就需要進行教學的文學作品進行分類,其到底是兒童詩歌、童話、寓言、小說還是散文。不同的文體對應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二,根據分類的不同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例如在進行兒歌文體教學的時候,就應該著重體現語言中蘊含的韻律美。而在進行童話教學的時候,則重點考慮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總之,不同兒童文學的文體形式對應著不同的教學策略。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塑造指導作用,還要充分尊重兒童自身的獨特價值,并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適當的價值觀引領和指導,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凌雪.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4
[2] 于家靜.小學語文教材兒童文學作品選文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3] 毛大騰.試論小學語文兒童文學的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