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歲杰
摘 要:數學作業是鞏固學生課堂學習、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應該得到師生的高度重視。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須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積極探索新的作業形式,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數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251-01
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作業把課堂上獲得的教學信息內化成能力,教師則通過批改作業檢查教學效果。尤其是數學學科,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必須受到足夠的訓練,通過作業來強化所學知識是數學學習的有效途徑。但是,長期以來,一方面普遍反映數學作業負擔過重,一方面在升學壓力下教師又本能地相信多布置作業教學質量總要好一些,要解決這一矛盾,我認為必須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積極探索新的作業形式,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當前,有的老師忽視了對作業方式進行改革的應有關注,課堂教學改革搞得轟轟烈烈,但卻仍在固守、延續著傳統的教師為學生“規定”作業的方式,客觀上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交互性發展需求,扼制了學生的個性創造力,直接影響到了整個課程改革的成效。
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必須在新課程目標的指導下,認真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的改革。傳統的作業布置已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產生沖突,為此,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探索初中數學作業布置的新方法,以求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我們要摒棄傳統模式下教師作為作業留置和評價的惟一主體、學生被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的方式,倡導從作業的提出、確定到完成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參與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以體現和發揮學生在作業中的主體性地位和功能,提高作業效率,并實現作業在生成新的知識資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的效能。
一、布置實踐性作業
傳統作業中的“問題”和“數據”都是教材或教師精心準備的,而不是學生自行提出和采集的,讓學生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造成學生無條件接受,不愿質疑,不想創新。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性的數學作業更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親自探索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在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后,我布置了學生調查班級同學每周扔垃圾的數量。在調查活動中,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學會了收集、分析數據。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學生創造出許多新的收集、記錄數據的方法。這些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的數學作業更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從而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二、布置游戲性作業
傳統作業形式單一,多為書面答題,學生易感到枯燥乏味,難免采取應付的態度,于是我經常結合教材內容布置一項活動或一件制作來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如七年級上《豐富的圖形世界》一章的教學中,我布置了一個讓學生動手折小正方形紙盒比賽的作業《看誰折正文形快》,學生在課堂上做得熱火朝天,個個都不甘落后,作業的效果當然不錯。在“展開與折疊”一節鼓勵學生按不同方法用剪刀去展開小正方形紙盒,結果得到了比書上還多的展開圖;在“截一個幾何體”的教學中啟發學生用刀在蘿卜或橡皮上切截,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并說明截得的多邊形有哪幾種。這樣一來,同學們興趣很濃,在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獲得了經驗,建構了知識體系,促進了能力發展。
三、布置合作性作業
傳統作業強調獨立思考,不鼓勵互相討論共同完成,這與新課程標準提倡 “合作互助學習”相背,由此我注意把讓學生“學會合作”當作一項必要的素質來培養,常把學生分成四五人一組共同完成作業,或就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去探究解決,最后用“數學小論文”或“數學方案”的形式將探究過程和結果表述出來。對于這樣的作業往往學生很樂意通過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去積極完成,甚至成效顯著,如“圖案設計”一節交來的作品大多立意新穎,設計巧妙,色彩豐富,有的配上了背景,有的清晰表達了創作思路,有的風趣幽默,同學們不僅得到了成功的滿足,也體會了團隊的力量和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四、布置分層性作業
傳統作業為了老師批改方便,多數采用 “一刀切”,全班共做一類題,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飽。新課程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要求堅持分層作業,即把作業分成幾種難度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也可以對學生布置同樣內容的作業,但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如應用題中要求困難學生一題一解,優秀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中等學生盡力解法多樣,這樣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不同類型的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困生和優生,既能讓學困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又能讓優生免受“饑餓”之苦。
五、布置開放性作業
傳統的作業多為同樣的條件,同樣的結論,有時連策略都是同樣的,這樣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程理念下要尊重人的個性,因此提倡布置開放性作業。開放性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開放性作業可分為條件開放、結論開放、策略開放、實踐開放等類型。如在學習《證明》時,我常常給學生很多條件,讓學生選擇一些條件,自己補充結論進行證明。例如,老師給出一個條件,兩條直線平行,甲、乙、丙同學各指出這個條件的一個特征:甲: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乙: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丙: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像這樣的開放性作業,學生做起來就不會千人一面,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新課程標準給教學實施帶來了一系列新課題,在作業的優化設計上,如果教師都能多花一點心思,選擇多種內容,采取多種手段,通過多種形式,減少機械性、重復性練習,就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作業效率,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形成綜合能力。另外,我們應該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充分調動學生對作業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快樂,讓數學作業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