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利
手術室優質護理對急診手術患者生理、心理的效果影響分析
張金利
目的 分析急診手術患者行手術室優質護理對其生理、心理的效果影響。方法 選取行手術治療9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時不同護理方案分成2組,將行常規護理患者設為對照組(n=38),將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手術室優質護理患者設為觀察組(n=52),對2組生理、心理效果及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HR(78.02±8.10)次/min、DBP(79.50±6.02)mmHg、SBP(119.06±11.80)mmHg各項生理指標均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HAMA評分(30.80±2.01)分比對照組(42.38±5.79)分低(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1.92%比對照組28.95%低(P<0.05)。結論 急診手術患者行手術室優質護理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生理指標及心理狀態,并減少并發癥發生,安全性高,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急診手術;優質護理;生理;心理
手術室為患者搶救與治療重要科室,具變化快、要求高、時間長及強度大等特點。急診手術為手術科室一種常見手術,此類手術患者病情十分嚴重,于救治過程中患者易出現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或者發生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等應激性反應,干擾手術施行,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需于手術治療過程中結合有效護理措施,以促進患者生理指標與心理狀態改善,從而取得手術成功,改善患者預后[1-2]。為取得良好治療與護理效果,為臨床急診手術護理提供借鑒,本研究針對行手術治療90例患者分別采用不同護理方案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東省微山縣中醫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行手術治療9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意識清晰且能夠正常交流,將合并嚴重心、腎、肝等功能障礙與精神病及資料不全者排除。根據護理時不同護理方案分成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5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3∶15,年齡22~78歲,平均(48.20±2.15)歲,科室分類:10例普外科,13例骨科,15例婦產科;觀察組男女比例32∶20,年齡21~78歲,平均(48.18±2.13)歲,科室分類:14例普外科,18例骨科,20例婦產科;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護理人員于手術前叮囑患者禁食禁水,進行疾病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做好術前準備工作。(2)護理人員術中檢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詳細記錄,若遇緊急情況及時上報。(3)護理人員術后告知患者、家屬相關注意事項,確保病房干凈、整潔與通風。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行手術室優質護理:(1)護理人員保持態度溫和,以柔和、親切語氣積極主動和患者交流、溝通,耐心介紹手術環境和有關醫療器械,提高護理責任感;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與安慰,傾聽患者需求,及時了解其內心狀態,疏導其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2)護理人員調節好手術室適宜溫度與濕度,積極配合麻醉師與手術醫師,嚴格按無菌化操作,共同核對患者相關信息,記錄手術前后各物品使用情況。(3)護理人員保持高度責任感,做好患者術中保暖工作與隱私保護,營造手術室安靜環境,對輸液、沖洗液予以適當加溫,護理動作需準、穩、輕,密切觀察患者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觀察2組生理[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指標、心理狀態與并發癥情況(創口感染、尿路感染、肺不張)。參照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HAMA & HAMD)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分值均為30~80分,主要包括輕度焦慮、抑郁30~40分;中度焦慮、抑郁41~60分;重度焦慮、抑郁61~80分[3-4]。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前2小時與麻醉前各項生理指標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手術前2小時與麻醉前HR、DBP與SB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各項生理指標均比手術前2小時高,且2組麻醉前各項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對比 護理后,2組HAMA、HAMD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比對照組優(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對比(x±s,分)
2.3 2組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1.92%比對照組28.95%低(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癥對比[n(%)]
急診手術常見于急腹癥、創傷、急性感染與大出血等,考慮手術過程中劇烈且持久性疼痛和呼吸困難等將引發患者諸多不適,于手術室護理中采取有效護理措施至關重要,要求護理人員熟知急癥手術所需器物、流程與觀察要點,為救治贏得時間,以改善預后[5-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手術前2小時與麻醉前HR、DBP與SB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各項生理指標均比手術前2小時高,且觀察組麻醉前各項指標均比對照組低,表明急診手術患者行手術室優質護理有利于改善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分析原因可能為:護理人員的心理支持能夠減少患者應激反應發生,有利于保持心率與血壓穩定;護理人員將手術室溫度與濕度調整為適宜范圍,能夠增加患者舒適感,且保持高度責任感,積極配合麻醉師和手術醫師,共同核對患者有關信息,有利于降低誤差發生概率[7]。護理人員注意患者保暖與輔助動作準、穩、輕,對患者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予以密切觀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處理,從而穩定患者心率及血壓。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2組HAMA、HAMD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比對照組優,具體表現:護理后觀察組HAMA評分(30.80±2.01)分比對照組(42.38±5.79)分低(P<0.05),表明急診手術患者行手術室優質護理可改善焦慮、抑郁心理。分析原因可能為:護理人員態度溫和,應用柔和語氣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對手術環境和有關醫療器械進行耐心介紹,并給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疏導患者不良心理情緒,能夠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增加治療信心,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8]。此外,通過分析2組并發癥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并發癥總發生率1.92%比對照組28.95%低(P<0.05),表明急診手術患者行手術室優質護理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分析原因可能為:護理人員于手術中嚴格執行無菌化操作,且通過手術室優質護理后使患者生理指標與心理狀態得到改善,有利于取得手術成功,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急診手術患者行手術室優質護理具有顯著效果,能夠促進患者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及焦慮、抑郁心理改善,并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可被臨床推廣及應用。
[1] 尚冬青.老年患者急診手術麻醉的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34(23):6806-6807.
[2] 馮嵐,林愛玲.臨床急診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9:396.
[3] 陳燕,王瑞明.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7):102-104.
[4] 王威權,王雄明,李賽梅.急診胸痛患者心理狀態和臨床特征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5,14(11):1144-1146,1150.
[5] 吳枚禪,林泳琴.手術室護士應對急診手術能力培訓[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4):120-121.
[6] 王永中.55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診手術體會[J].當代醫學,2014, 20(18):87-88.
[7] 翁澤華.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 2015,21(8):116-117.
[8] 陳丹丹,王偉.危重癥患者心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5(15):1858-186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88
山東 277600 山東省微山縣中醫院(張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