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國松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275-01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注意聯系實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并且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旨指數學生活化,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所以,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必須“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關系”。
一、學以用致,理論聯系實際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充實的,有意義的,更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質疑、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只有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經過實踐,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的實際作用,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成功的喜悅,促使學生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機智地創造性運用知識,提高小學生知識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我從生活事例引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車嗎?有一位小同學對車可感興趣呢!瞧,他正在路口,想統計一個路口15分鐘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可是他數來數去分不出各種車輛的數量,你們會幫助他嗎?小同學:愿意!教師:好,今天我們就去收集數據,數據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們應用哪些方法來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呢?然后就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到學校近郊的路口上觀察來住的車輛的數據。邊組織學生研究收集數據的方式邊引導學生整理數據,制作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據的收集、整理也來自生活中,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聯系生活的實際,進行學習回憶生活經歷與經驗,帶著好奇心主動探索,使學生有物可尋,有話可說,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程學習。
二、創建情境,全員參與實踐
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創建性,尋找解決生活環境中的數學問題。要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教學,教師搜尋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創建情境,讓學生聯系實際,走近生活。善于創建情境是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最基本途徑。
1、運用智力游戲創建情境。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教學,我讓學生用多個相同的圓作餅干,分別選出組長到講臺做智力游戲;教師分別讓學生帶上l/5、2/5、3/5、4/5的卡片,問:你們會根據卡片的數把紙餅干剪出來嗎?學生:會。看誰分餅干最快,分完后讓他們舉起來,讓學生們共同參與辯別誰多誰少?為什么?學生:因為分數單位相同,4/5是4個1/5,3/5是3個1/5,2/5是2個1/5,1/5是一個1/5,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
2、運用實物創造情境。在教學長方形時,教師示范一面國旗。它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應該愛護它。你們看看這面國旗是什么形狀?學生:是長方形。教師:它的對邊怎樣?四個角是什么角?學生:平行、直角。
3、運用模擬生活創建情境。在教學統計時,取一枚1角硬幣,從桌面上約30公分的高處自由落下,共做20次,邊做邊記錄情況,然后填入下面的統計表。落下的情況“1角”向上有幾次,“菊花”向上有幾次。
創建情境,使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不斷地體驗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教師經常采取猜迷、游戲、講故事,創設懸念、演示、錄音、多媒體、投影、實物、實驗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實豐富的感性經驗,更快吸引學生的注意,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助于發展他的洞察力,形象思維力,提升數學效率。
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造意識
要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中應當注重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富有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試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讓學生多和家長去超市購物、交水電費、裝修新房、參加保險、體驗投資,做些生意等,都離不開數學。
在實際生活中,人人要做到自覺地運用數學頭腦考察問題,應對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注重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過程,在掌握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積累一定的活動經驗,使學生用數學知識為自己服務,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享受創造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成為求學的主人。
總之,從實踐走向生活中的數學,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數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認真創造條件,創建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增強知識和實際聯系,掌握學習方法、訓練形象思維。生活化課堂教學,加強以課本為主源,又不被課本知識所禁錮,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