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22-01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巧學活用,會使相對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會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游戲中培養興趣。例如: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引入數學游戲“碰球”,既能進行口算練習,也能激發學生進行計算的興趣,2、用故事激發興趣。如: 在教學簡便運算前,首先給學生講解數學家高斯創造性地解答“1+2+3+……+99+100”這100個自然數之和的故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不自覺地產生了和數學家比一比的念頭。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娓娓道來,既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也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
二、講清算理,為正確計算提供依據。
要使學生會算,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確怎樣算,也就是加強法則及算理的理解。計算依據法則,而法則是根據數的性質以及有關運算定律、運算性質推斷得來的。充分重視算理,馭理入法,方能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計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實的保證。在計算8+6的教學時,教師沒有停留在算法多樣上,更沒有讓學生“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而是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過湊十來達到口算的目的,使學生懂得這種題目通過“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的方法口算,這種“湊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樣適用于后續學習8加幾、7加幾的進位加法,因而這種策略的優化其潛在價值巨大。“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課堂上,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之法。同時,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幾種算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時對“多樣化”進行“優化”,尋求簡潔、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點,領悟不同方法的優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價值評價。為了使學生頭腦中算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理清算理。1、領悟法。如:在低年級講授進位加法時,可讓學生在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的基礎上體會湊十的過程,發現滿十進一的現象,學生會對“十進制”這一自然數的進位方法有很好的認識。在計算中應用到滿十進一的理論時才不會疑惑不解。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領悟法”。2、對比明理法。如:二年級學習三位數加、減法時,涉及到口算、估算、豎式計算,對于這一知識的教學,我改變計算題以做題為主的慣例,鼓勵學生多動嘴說,說一說算理,說一說想的過程,目的在于使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三、培養學生計算細心、認真的好習慣。
學生在計算中常會出現這樣一些錯誤:看錯抄錯題目;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計算時不打草稿;一位數加、減、乘、除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做完題不回頭檢查等。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讓學生細心呢?1、教師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師的板演,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善于總結經驗,歸納方法。比如我教給學生計算的檢查方法是:一對抄題,二對豎式,三對計算,四對得數。
3、加強口算訓練。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我們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口算練習,基本上采用聽算和看算訓練。持之一恒,學生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4、教育學生養成驗算習慣。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作業認真、仔細,書寫整潔、格式符合規定,對計算結果自覺檢查等學習習慣。我們要要求學生作業完成后要作自我檢查,復核或驗算。
四、練習題的篩選要恰到好處數學知識系統性很強。如果整數的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沒有學好,那么小數的加、減、乘、除法就很難學會。因此說,計算教學需要做到新舊結合,精講巧練,持之以恒。
五、重視錯題的分析
六、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出錯總是難免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剛剛學習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例如,退位減,前一位退了1,可計算時忘了減1。同樣,做進位加時又忘了進位。特別是連續進位的加法,連續退位的減法,忘加或漏寫的錯誤較多,這些都與兒童記憶不完整有關系。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計算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可借鑒語文教師批改作文的方法——寫評語。在學生出錯處加上評語導出錯因,讓學生知道錯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馬虎大意,還是哪方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夠好,在知錯的基礎上把錯題重做一遍,對正確的知識再次加深認識鞏固。教師要因人、因題地重點分析錯題原因,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集中進行了講解,分析錯誤的原因;對基礎較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在課后進行輔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了自我反思,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本子,把每天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記在本子上,并寫出錯誤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經常錯的題目類似的題目作為學生的課堂作業,再次反饋了解學生改錯后的作業效果。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漫長,麻煩,細致,長期的過程,俗話說,“要想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就必須得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口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