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拉
摘 要:本文就圍繞農村學校如何上有特色的科學課,開展有農村風味的科學活動,列舉了自己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如何發揮農技在農村教學中的作用;如何發揮自然室和飼養室的作用;如何利用本地特有資源,開展科學活動。
關鍵詞:科學教育教學;農村;資源;農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23-01
我校地處農村,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沒有豐富的教具,教師們常感嘆一些科學課無法上。其實,農村有許多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培養迅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是我們積極探索的課題。 農村科學教育,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農村科學活動鄉土性的優勢,避實就虛、揚長避短,發揮農村科學教學的特有優勢.讓學生了解認識農村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了解農村人們的生活、生產和現代化技術發展對農村環境的影響,體驗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勞動,培養學生興趣和愛好,培養“學農、愛農、為農服務”的農村有科學精神的創造人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意識。下面就談談我平時是如何利用農村資源進行科學教育教學和開張科學實踐活動的。
1、發揮農技在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農村學校由于地處農村,生源都來自于廣大的農村,對農村的生活比較感興趣。因此,在科學教育教學 活動中,思路上必須體現一個“農”字,在“熱愛農村,認識農村,改造農村”上做文章;在內容上反映一個“新”字,以最新的農業科學知識作補充;在教學中落實一個“用”字。讓學生在農技實踐中學習種植、飼養技能,來增強學用知識的意識和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田野是教材。農村的科學活動必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的40分鐘,這是因為有些內容的教學,僅靠課堂教學40分鐘是不夠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著局限性。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可把課堂放到大自然中去,把美麗的田野作為教科書,讓學生更直接地去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
農民、農技人員是老師?,F在的農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在種養殖方面形成了比較科學有效的種養模式。在這些農民中,不少是種養大戶,成為科學致富的示范戶和帶頭人。因此,在科學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邀請他們作為我們科學課的輔導老師,對學生進行現場農科學知識講座,傳授農業科學知識,并以此為契機來影響學生家長,來帶動整個農業村科學知識的傳播。
勞動是作業。多年來,我校從一年級開始就在實踐基地種植蔬菜、花卉、茶樹,真正把學生的手解放出來,動手不是單純的依樣畫葫蘆的模仿操作,而是強調有思維的參與,在勞力的同時勞心。我校的做法是,在征得耕地使用者同意的前提下,確定一塊無人荒廢的耕地作為學校農藝專用地。每班負責一塊種植地,根據季節特點種植一些常見的蔬果,引導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有意識地觀察植物,了解一些植物生長的常識,積累一些相關經驗。在收獲時節帶學生一起收獲,體驗勞動的成果,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參與,自然就獲得了植物生長的簡單規律。另外根據農村特點,我們還設計一些具有鄉土氣息的科學教育活動。
2、發揮自然室和飼養室的作用
學校自然室是學生認識自然界的窗口,我們還利用自然室創設科學教育的環境。內容投放根據季節特點不斷變化,如春天飼養小蝌蚪、蠶、金魚、烏龜、種子發芽等;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探索,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卵—蝌蚪—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沒有了—青蛙,知道種子是怎樣發芽長大的;夏天養些金魚、螺螄;秋天收獲種子、果實等。投放的內容大多是學生身邊常見并感興趣的自然現象。
活動中,學生們對植物是如何如何結出果實產生了強烈的探求欲望。學生們每人帶來了自己喜歡的1—2棵植物,如大蒜、洋蔥、青菜、蘿卜、刀豆等,每天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的植物朋友澆水,看看它們長大了沒有,并嘗試用畫日記的方法,來記錄自己植物朋友的成長過程。當青菜開出第一朵小花時,學生們都睜大了驚奇的眼睛;當刀豆結出第一個豆夾,學生們歡呼雀躍,大家還一起參與到收獲的勞動中。
3、利用本地特有教育資源開展活動
小學科學不僅僅是讀讀課本,了解一些簡單的科學常識,或做做手工,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活動去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探索科學道理。因此教室必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實踐與認識相結合,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去觀察、去實踐、去認識、去創新。我們將積極利用本地教育資源,廣泛聯系各種適合開展教育活動的場所,聘請一些農技員作課外輔導員,為學生解決一些困難和疑惑。如帶學生們去果園、養鴿場、菌種場等農業生產基地參觀、勞動等。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不斷學習新的科學技術,作為一名農村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有一顆熱愛農村的心,去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索大自然,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科學教育新視野》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
[2] 《小學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馬冬娟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5年5月
[3]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 (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