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70-01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良好的檢驗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從長遠看會對孩子們的一生產生積極影響。這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檢驗是糾正錯誤的一劑“良藥”,是通向成功的有利保證。對于學生,該如何對他們進行自我檢驗習慣的培養呢?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認為平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一、認真、正確審題為基礎,嚴格按步驟完成題目
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么;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教學二年級混合運算時,分步計算的式子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是本單元的難點,我通過練習總結出“換”、“位置”、“順序”、“括號”。“換”是把第二個步算式中應用第一步算式的結果換成第一步算式;“位置”是強調第一步算式放在第二步算式中的位置順序;“順序”是把算式寫完后,觀察分步順序判斷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和分步的順序是否一樣;“括號”如果順序一樣就不用添小括號,順序不一樣就通過添小括號來改變運算順序使它和分步計算的順序相同。
學生通過嚴格的練習,全班35個同學一節課下來能完全掌握合并綜合算式的有25人。余下的進行個別指導或同學之間互相指導。
二、檢驗方法靈活多樣,做到有的放矢
很多學生所謂檢查驗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特別是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檢驗時很自負,往往錯誤出在最簡單的地方,檢查時也未能及時發現和改正。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想列舉自己的幾種檢驗方法。
1、聯系實際檢驗法數學中的應用題是根據人們在生產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事實經過加工而成的,所以,根據應用題的條件求出的結果也應與實際數量相符,否則有誤。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45歲,每公頃產小麥130千克,汽車每小時行400千米等,就與實際相距甚遠,可判斷計算結果是錯誤的。
2、估計——比較檢驗法根據題中條件,先粗略估計正確結果的取值范圍,如計算結果不在此范圍之內,說明解答有誤。例如:有甲、乙兩堆煤。甲堆有50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由條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慮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5000千克,否則必誤。在解平均數應用題時,平均數必須在所給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在工程問題中,合做完成所需時間必少于單獨完成所需時間;
3、代入檢驗法把解答的結果當作已知條件,把題中的某個已知條件當作問題,進行逆解答。如果求出的結果與原已知條件相同,說明原解答正確。如:某車間有13人,平均每人每小時生產零件30個,這個車間5小時可生產零件多少個?30×13×5=1950(個)檢驗:某車間有13人,這個車間5小時共生產零件1950個,平均每人每小時生產零件多少個?1950÷13÷5=30(個)檢驗結果與原已知條件相同,說明原解答正確。
4、替換檢驗法檢驗時,可用另一種方法解題,如果這兩種方法求出的結果相同,則原解答正確。如:現有250棵樹苗,按2∶3分給甲、乙兩個組去栽。甲組要栽多少棵?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250×22+3 =100(棵)然后,可用歸一法、倍數法和比例等方法去解答,進行驗算。如用歸一法解:250÷(2+3)×2=100(棵)兩種解法所得結果相同,可初步判斷解答正確。
若通過檢驗發現解答有誤,可分以下兩步尋找錯誤所在。第一步:檢驗列式是否正確。這需要重新審視題目,弄清題中事件發生、發展順序,每個數量所表示的意義,題目所反映的數量關系,然后據此分析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是否正確。若列式正確,則進入下一步檢驗。第二步:檢驗計算是否正確。 檢驗時,如果是綜合算式,首先檢驗運算順序是否有誤,再分別用逆運算檢驗每一步計算是否正確。除此以外,還要對解題細節進行檢驗。如應用題中單位的化聚是否正確,是否用指定的方法解答(有的題目要求用比例解,方程解),是否按要求解答(有的要求計算結果保留若干位小數,或用多種方法解答,或列綜合算式解答,或列分步算式解答等)。用方程或比例解時,是否寫上解、設,計算結果是否帶單位名稱,答句是否完整等。
讓學生掌握的檢驗方法是使學生養成自覺檢驗習慣的首要條件。所以,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計算中,學生改錯前先找錯因的方法,廣泛適用于平時的作業
如果有條件面批,就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當然,錯因要堅決杜絕“粗心”、“不認真”“做錯了”等毫無意義的字眼,這些都浮于表面,沒有實際作用。要讓學生從是否抄錯題開始檢查,在查計算方法,如果計算方法對了,就查具體哪一步出錯了,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錯誤等。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根治的效果,使學生盡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計算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細心檢查,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習慣,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問題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縝密的思維品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