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梅
在江蘇高考卷中,文言文閱讀部分占分為18分左右,占總分的11%左右,文言文閱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根據對歷年的江蘇高考卷的研究,筆者發現高考出卷人大多將目光集中在人物傳記類的古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對人物傳記不斷強化,使得學生甚至有了“文言文就是人物傳記”這種錯誤的觀念,可見他們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太過單一。其實如果仔細翻一翻近6年的江蘇高考卷,就會發現現在的趨勢已經有所變化,出卷人的目光開始從單一的人物傳記慢慢進行了轉移,如2010年江蘇卷考查了歐陽修的《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2012年江蘇卷選擇了蘇軾的《伯父墓表》,2015年的《歐陽伯和墓志銘》,而這三篇文言文同屬于人物傳記之外的“碑志類散文”。6年高考中對于碑志類散文進行了三次考查,可見在文言文教學中除了人物傳記外,不得不對碑志類散文加以特別關注。
那么什么是碑志類散文?它與傳統的人物傳記有何差別呢?如何閱讀碑志類散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
一、碑志類散文的特點
在蘇教版選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中,對于“碑志類散文”是這樣解釋的:所謂碑志,就是古代的紀念性文字,往往銘刻于金石之上,包括記功頌德和記悼死者的文字。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稱為墓碑或墓表,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一般稱為墓志、墓銘、墓記,都用于敘述墓主的生平、官職,贊頌其學行品德。從這段對于碑志的解釋中,我們不難看出,碑志類散文雖然有涉及人物的生平事跡,但與傳統的人物傳記仍有較大的差別。
首先,傳統的人物傳記主要講述傳主的生平經歷,以敘事為主,敘述時較客觀,人物的優缺點均有涉及。如《高祖本紀》中,既寫到劉邦的仁愛愛民,又寫到“未央宮戲父”的情節,足以見到他的癖性。又如《李將軍列傳》中,雖則寫了李廣的諸多優點,如愛護士卒,但同時也寫到李廣的心胸狹隘,如“斬殺霸陵尉”。而在碑志類散文中,因為它的目的是歌頌主人公的歷史功績,只能出現人物的優點,不可能出現人物的缺陷,即使有缺陷也會避而不談或是一筆帶過,所以歷史的評價是“多夸諛之辭”。如在柳宗元的一生中,其與王叔文集團是密不可分的,柳宗元的任用與被貶都與之有關,而韓愈與“二王”的政見不一,因而在《柳子厚墓志銘》中,韓愈卻對此一帶而過,用了“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至,又例貶州司馬”這樣的語句,用了幾個“例出”,將柳子厚的被貶經歷一筆帶過。就連著名的“八司馬事件”,韓愈也是一避再避,實在避不過,便說“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這樣簡簡單單的幾個短語。可見在碑志散文中凡是可能影響后人對傳主評價的事件,作者在記錄時都可以根據主觀意愿進行回避,不用涉及。與之相反,人物傳記的作者因為秉持史家“求實求真”的原則,都盡量做了真實而客觀的描述,在真實性方面,人物傳記更具客觀性。
其次,人物傳記的結構較固定,行文線索明顯。在古人作傳時,往往以時間為序,依次介紹傳主何時何地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這是傳記的主體內容。學生在閱讀時要特別注意表示時間、地點、時間起始的語句,這些文字有利于我們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理解全文的內容。如《項羽本紀》中,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項羽一生中幾個總要的事件,如巨鹿之戰、霸王別姬、東城快戰、烏江自刎、垓下之戰等。學生在閱讀時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就比較容易把握每一件事所反映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碑志類散文中,由于作者在記錄時并不要求完整地反映傳主的一生,只需選擇其生命中的幾個閃光點進行歌頌,因此在選擇人物事件時,并不需要按照時間順序來展開。學生在文章結構層次的把握上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在2010年江蘇高考卷中,文言文閱讀的第3題C選項中,“西兵進攻江淮地區,隨后發生旱災、蝗災……”的論述就有些問題,從原文第二段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些事件是同時進行的,而非選項中所說的“隨后”。
再次,就敘述的語言而言,人物傳記相對碑志類散文要明顯客觀,而碑志類散文因其情感的需要,故而用于上情感較為強烈,這點必須加以注意。
最后,人物傳記以敘事為主體內容,議論抒情部分較少,因而學生在閱讀時僅需抓住具體事件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碑志類散文中,作者寫作時往往由事生情,生發大篇幅的議論感慨,在感慨人物經歷時會得出具有一般性的人生議論,這也是常事。如《柳子厚墓志銘》中,在講到“以柳易播”這一事件時,作者韓愈無法再壓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僅僅停止在對柳宗元人生經歷的敘述上,而是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發出“士窮乃見節義”的感慨,通過柳子厚的做法與“平居里巷相慕悅”而“落井下石”之人的對比,高聲喊出了柳子厚舍己為人、至純至孝的優點,感情十分充沛,高度贊揚以柳子厚為代表的這樣一批“窮士”。
二、閱讀時的注意事項
根據上文中對于碑志類散文與傳統的人物傳記之間的差別,我們不難看出在閱讀碑志類散文時,應重點注意幾個問題:
1.注意記敘的主要事件。閱讀時要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品質。在這一點上,碑志類散文與人物傳記并無多大區別,均是通過事件反映人物的品質,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事件的先后順序,萬不可將事件在文中出現的順序簡單地看做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這一點在解答文章內容概括題時尤為重要。
2.注意文章的議論抒情部分。碑志類散文既要慰藉死者,又要示諸來者,必須對文章的議論抒情部分加以關注。在議論的段落中,有的是作者直接對碑志主人發出評價,有的是作者想通過人物向后人傳達某種思想觀點。如《柳子厚墓志銘》中,第5段與第6段的議論部分既歌頌了柳子厚的“有道義”,又是韓愈想傳達給后人的、勉勵后人的中心思想,即“士窮乃見節義”和“文窮而后工”。如果學生在閱讀時,沒有抓住這些段落,而簡單地把這篇文章當做對柳子厚的歌功頌德,則未免有失偏頗。
3.注意辯證的評論人物。因為“碑志類散文”的特殊性,作者在選材時不可避免的有情感傾向,學生在閱讀時應注意這一特性,可將文章中對于碑志主人的評價與自己之前對他的認識相結合,切不可犯“完全肯定”與“完全否定”的錯誤。
4.注意公正的評價人物。雖然碑志的目的是歌功頌德,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通過具體的事件反映人物具體的功績,不可過于拔高人物形象。如2010江蘇卷《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中的第三題的C選項:“西兵進攻江淮地區,隨后又相繼發生旱災、蝗災,謝氏仰天長嘆,憂心忡忡,可見她關心百姓疾苦。”學生在看到此選項時,憑借對文章的初步印象,發現“關心百姓疾苦”是對主人公的高度贊揚,很容易將此項判斷為正確。但是,如果仔細推究C選項,聯系原文“其所以能安居貧而不困者,其性識明而知道理多類此”,我們發現,此處要反映的是謝氏的“安貧”與“通理”,而非“關心百姓疾苦”,此處就屬于過高的太高人物形象。
根據對“碑志類散文”的簡單分析可見,雖然其與人物傳記有頗多相似之處,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未曾出現十分特殊的考查題型,但在閱讀時仍要對兩者進行理性區別,更有針對性地理解文章內容。